第124章 线索有限,召开案情分析会 (第2/2页)
这一连串的恶性事件,让与会各级领导脸色都异常难看。
黄建喜作为市局主要领导,更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此刻,他虽然人已坐在青阳分局的会议室里,但脸上那严肃的表情和不怒自威的气势,隔着老远都能让人清晰地感受到。
很快,青阳区分局关于“椿树村双尸命案”的案情分析会议,在分局最大的会议室里紧急召开。
偌大的会议室此刻座无虚席,气氛沉闷得几乎让人喘不过气。
除了黄建喜带来的几位市局领导外,青阳分局的主要领导、刑侦、技侦、图侦等各业务大队的负责人以及骨干侦查员,足足数十号人齐聚于此。
空气中弥漫着烟草、汗液以及一种名为“压力”的无形混合物。
没有人交头接耳,只有偶尔响起的咳嗽声和纸张翻动的沙沙声,愈发衬托出会场异样的寂静与凝重。
新任刑侦大队长李鹏威站在投影幕布前,手持激光笔,对着准备好的材料,开始向与会领导汇报几个小时内掌握的案件基本情况。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会议室里回荡,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各位领导,根据我们技术队对案发现场的初步勘察,目前在中心现场及周边区域,一共提取到了32枚可供比对的指纹,以及17个相对比较清晰的鞋印……”
听到这个数字,台下不少人,包括主位上的黄建喜,都不由自主地微微皱起了眉头。
发现如此庞杂的指纹和鞋印,绝非什么好消息,这恰恰印证了现场保护不力,遭到了严重的人员闯入和破坏。
要从这数十枚指纹和十多个鞋印中筛选、甄别出可能属于嫌疑人的那一个,无异于大海捞针,工作量巨大且希望渺茫。
更大的可能性是,这些痕迹绝大部分都属于案发后进入现场的附近村民,与凶手毫无关系。
黄建喜沉声打断,问出了关键问题:“除了这些,更直接的生物检材呢?毛发、皮屑、唾液、或者不属于死者的血迹,有没有发现?”
李鹏威的目光微微低垂,避开了黄建喜锐利的视线,汇报道:“黄局,我们在现场确实发现并提取了数根毛发,但经过法医和技术人员的初步判断,无论是长度、形态还是附着物,都高度疑似属于两名死者本人。”
这也在情理之中,受害者长期在店内生活经营,掉落自身毛发实属正常。
“那么,凶器呢?”黄建喜的声音更沉了几分,“还是没有任何发现吗?”
李鹏威无奈地摇了摇头,回答道:“我们已经组织了三次拉网式搜查,范围扩大到了现场周边数百米,动用了金属探测仪等设备,但……确实没有发现符合描述的作案凶器。”
黄建喜没有再继续追问,只是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脸色比刚才更加严肃,眼神深处甚至掠过一丝难以掩饰的失望。整个会议室内的气氛,也随之降到了冰点,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
良久,黄建喜才轻轻叹了一口气,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目光扫过全场:“情况大家都基本了解了。现在,大家都说一说吧,有什么看法,有什么推断,不管成熟不成熟,都可以大胆地讲出来。集思广益,才能找到突破口。”
会场内出现了一阵短暂的冷场。
在领导明确表态后,李鹏威作为刑侦大队长,率先打破沉默,开始阐述他的一些看法和推断:“黄局,各位领导,根据我们目前的侦查情况来看,小卖部的门窗完好,没有被暴力破坏的痕迹,这说明凶手很可能是和平进入室内的。”
“结合现场有大量翻动痕迹,以及存放现金的抽屉被撬开,里面现金被洗劫一空这些情况,我个人认为,入室盗窃转化抢劫杀人的可能性比较大。”
“而且,凶手能诱使受害者深夜开门,是熟人或至少是能让受害者放松警惕的本地人的可能性很大。”
他的推断逻辑清晰,符合不少常规案件的发案模式,会议室内有几人跟着微微点头,表示赞同。
但很快,不同的声音响了起来。
一位资深的的老侦查员提出了异议:“我觉得,仇杀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甚至更大。”
“如果仅仅是为了求财,是入室盗窃,那么凶手在制服受害者之后,目的已经达到,完全没有必要采用如此极端残忍的手段将两人杀害,尤其是男死者头部的钝器伤,显示出巨大的打击力量和强烈的发泄情绪,这更像是带有个人恩怨的报复行为。”
随后,与会人员开始各抒己见,有人认为是被害人可能掌握了凶手的某个秘密而遭灭口,也有人分析是否存在情杀或其他恩怨纠葛。
但争论的焦点,大多围绕着“财杀”与“仇杀”这两大方向,并且多数人都倾向于“熟人作案”这一基础判断。
黄建喜静静地听着众人的讨论,目光却不时地飘向一直沉默不语,只是专注倾听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的章恒。
他抬手向下压了压,示意争辩的双方暂时安静下来。顿时,所有的目光都随着黄建喜的视线,聚焦到了那位年轻得过分、却已屡破奇案的副大队长身上。
“小章。”黄建喜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显得格外清晰,带着一种明显的期待,“你一直没说话。大家都发表了看法,你的意见呢?说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