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追赶 (第1/2页)
京科大学的清晨,以一种与戈壁截然不同的韵律苏醒。
这里没有风沙撕扯天地的嘶吼,没有土坯房在夜风中战栗的呻吟,只有一种深沉的、近乎神圣的寂静,被远处训练场上传来的、富有金属质感的晨练口号声刺破——
那声音整齐划一,带着年轻的力量感,像是这所高等学府沉稳心跳的有力搏动。
天光,比戈壁滩亮得更早,也更显克制。
东方的天际先是泛起一层淡淡的、如同青瓷般的釉色,随后才小心翼翼地渲染开些许暖黄,光线均匀而柔和地铺洒下来。
照亮了巍峨庄重的苏式教学楼群,照亮了笔直如线的林荫道,照亮了每一片草坪上挂着露珠的草叶,最后,也照亮了伫立在主楼前那个瘦小、孤单,与周遭环境显得格格不入的身影——拾穗儿。
她像一株被偶然的风从遥远荒漠卷来,误入参天乔木林的、名不见经传的沙生植物,带着一身与生俱来的、与这片精致秩序格格不入的土腥气和倔强。
她身上那件奶奶用各色碎布拼凑、棉花早已板结的旧棉袄,在周围同学们统一挺括的作训服或常服映衬下,显得如此扎眼,却又如此固执地宣示着她的来路。
她的影子被晨曦拉得细长,试图触摸这陌生学府威严的门楣,却终究显得薄弱而飘忽,恰如她此刻内心那份被巨大环境反差挤压得几乎变形的敬畏与茫然。
她手中紧紧攥着的,是那本边缘已磨损得起毛、封面早已在无数次摩挲和风雨侵袭下消失无踪的练习册。
这本册子,是她全部知识的起点,是她与过去那段艰难岁月最紧密的连接,此刻却像一块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不合时宜的化石,在她手中微微颤抖。
身边,是川流不息的人群。
那些与她年龄相仿的学子们,步履匆匆,眼神明亮而笃定,怀里抱着厚如城砖、散发着崭新油墨气息的精装专业书籍,腋下或许还轻巧地夹着闪烁着金属冷光的笔记本电脑。
他们三三两两,擦着她的肩膀走过,空气中飘来他们热烈而快速的交谈碎片:
“……关键在于量子纠缠态在通信中的稳定性建模……”
“……上次仿真数据显示,无人机集群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导航误差还需要优化至少两个数量级……”
“……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铺层设计,直接关系到下一阶段航天器的有效载荷……”
这些词汇,不再是那本被她翻烂的旧杂志上,那些让她心驰神往、却终究隔着一层毛玻璃的遥远概念。
它们变成了身边这些同龄人呼吸般自然的日常语言,变成了构筑他们精神世界的寻常砖石。
每一个音节,都像一颗冰冷而坚硬的石子,密集地、毫不留情地砸进拾穗儿的耳膜,在她空旷而渴望知识的心湖里,激起一圈圈惶恐的涟漪。
她努力地、近乎贪婪地竖起耳朵,试图捕捉那些对话中她或许能理解的只言片语,却发现它们如同加密的符码,每一个字她都认识,连在一起却构筑成她无法攀越、甚至无法窥见其轮廓的智慧高峰。
她下意识地、用力眯了眯那只视力不佳的左眼,仿佛这样就能驱散眼前的迷雾,将那高深的知识看得更真切些。
然而,视野里的那层“雾”非但没有散去,反而因为这种认知上的巨大鸿沟和内心深处翻涌而上的焦虑,变得愈发浓重,沉甸甸地压迫着她的视神经,也压迫着她的心脏。让她感到一阵阵轻微的眩晕和呼吸困难的窒息感。
那只紧握着破旧练习册的手,手心沁出的冷汗,已经将粗糙的纸页边缘洇湿了一小片。
第一堂《高等数学》课,在一间足以容纳百余人的阶梯教室里进行。
明亮的、毫无阴影的日光灯将室内每一个角落都照得如同雪洞,光滑得能映出人影的黑板一尘不染,静静地等待着知识的书写。
授课的是一位年过半百、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戴着厚重黑框眼镜的老教授。
他的脊背挺直,带着一种属于学者的清癯与严谨。
没有多余的寒暄,没有鼓舞人心的开场白,教授直接切入主题,声音通过麦克风被放大,清晰、平稳,不带多余的感情色彩,却自有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
他的板书速度极快,白色的粉笔在黑板上“哒哒”作响,那声音密集而清脆,如同沙漠边缘骤落的冰雹。
一行行复杂得令人眼花缭乱的微积分公式,一个个抽象得仿佛来自异世界的数学符号,伴随着他沉稳的语调,像决堤的江河,奔涌而出,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效率,迅速覆盖了一块又一块光洁的黑板。
逻辑链条环环相扣,推导过程流畅得如同经过精心编排的舞蹈,每一个跳跃都显得那么理所当然。
拾穗儿坐在靠近讲台的位置,几乎将整个上半身都匍匐在了崭新的、散发着淡淡木材与油漆混合气味的课桌上。
她的右眼瞪得极大,瞳孔因为全神贯注而微微收缩,像最忠诚的哨兵,死死追随着那枚在黑色“原野”上纵横驰骋的白色粉笔头,不敢有瞬间的懈怠。
手中那支入学时新领的、笔身还带着金属独特凉意的钢笔,在她的驱使下,在空白的笔记本上疯狂地划动、跳跃,试图将那瀑布般倾泻而下的知识洪流,一滴不漏地承接、记录下来。
然而,她书写的手速,她那建立在沙地演算和土墙刻写基础上的思维转换速度,远远跟不上教授那建立在深厚学养和多年教学经验之上的、行云流水般的讲述节奏。
那些看似轻巧的逻辑跳跃,那些被省略的、“显而易见”的中间步骤,对她而言,就像是戈壁滩上瞬息万变的海市蜃楼,惊鸿一瞥,却在她试图理解时,骤然消散,留下大片的空白与迷茫。
汗水,不受控制地从她的额角、鼻尖渗出,汇聚成珠,顺着她清瘦的脸颊线条滑落,有的滴在摊开的笔记本上,晕开一小团蓝色的墨迹。
她紧握笔杆的手指,因为过度用力,关节僵硬地凸起着,呈现出缺乏血色的青白。
掌心那些深嵌的、如同命运烙印般的炭黑纹路,被不断渗出的、冰凉的冷汗浸泡着,边缘开始模糊、晕染,像一幅年代久远、又被水汽打湿的古老拓片,无声地诉说着与眼前这现代化、高效率课堂截然不同的、充满风沙与挣扎的过往。
“叮——铃铃——”
课间休息的铃声骤然响起,清脆而富有穿透力,对许多学生而言或许是短暂的放松,对拾穗儿却如释重负的钟声。
教授刚刚将最后一截粉笔头轻轻放入粉笔盒,拾穗儿就像被无形的弹簧驱动。
“腾”地从座位上弹了起来。她抱起那本厚重得几乎与她体重不相称的《高等数学》课本,脚步因为急切和虚弱而显得有些踉跄,几乎是跌撞着冲到讲台前,用自己单薄的身体,形成了一道小小的、却异常坚定的屏障,拦住了正准备走向讲台边拿起水杯的老教授。
“老……老师,”
她的声音不受控制地剧烈颤抖着,像寒风中即将熄灭的残烛火苗,微弱得几乎只有贴近的她与教授才能听清,那颤抖里饱含着难以掩饰的紧张、深深的羞愧,以及一丝孤注一掷的勇气。
“对……对不起……打扰您休息……刚才,刚才您讲解的那个‘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证明过程……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转换……我,我没看明白……没跟上您的思路……”
她的头颅垂得极低,几乎要完全埋进怀中那本硬壳课本形成的狭小空间里,浓密却有些干枯的睫毛剧烈地颤动着,不敢去迎视教授镜片后那双可能蕴含着责备或失望的目光。
仿佛主动承认“没听懂”,本身就是一桩需要巨大勇气来承担的、近乎失格的罪过。
讲台周围空气瞬间凝滞了片刻。随即,一些敏锐的耳朵捕捉到了这几近耳语的求助,几声极力压抑的、却依旧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般清晰可辨的轻笑,从不同方向隐约传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