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备展 (第1/2页)
距离“国际青年生态科技创新大赛”的最终舞台只剩不到一个月,空气里仿佛都弥漫着倒计时的滴答声。
拾穗儿和她的团队,如同即将踏上最终航程的航船,进入了全力冲刺的备战阶段。
实验室的灯光,成了校园里最后熄灭的星盏,常常与天边的晨曦无声换岗。
键盘清脆的敲击声、热烈而低沉的讨论声、仪器运转的轻微嗡鸣,交织成一首夜晚独特的协奏曲。
每个人的脸上都难掩连续奋战的疲惫,但当你望向他们的眼睛——那里没有倦怠的阴霾,只有一种近乎燃烧的、坚定的光芒,仿佛他们已经看到了戈壁的风沙在数据模型中起舞,看到了理想中的绿洲在屏幕上绽放。
这个名为“沙漠绿洲”的项目,早已超越了比赛本身的意义。
它沉甸甸地承载着团队无数个日夜的心血与智慧,更凝结着戈壁滩上那三个月风沙与汗水淬炼出的魂。
那些被烈日炙烤的脚印,与当地居民紧握的双手,以及亲眼所见的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顽强,让这几页项目书、这方演示屏幕的背后,是一段滚烫、刻骨铭心的人生旅程。
他们所要讲述的,不只是一个创新方案,更是一个关于承诺、汗水与希望的完整故事。
拾穗儿肩负着项目中最具分量的部分——“戈壁实践环节”的展示与讲解。
这不仅是技术的阐述,更是整个项目灵魂的呈现。
每当夜深人静,实验室只剩下仪器运行的微弱低鸣,她独自坐在电脑屏幕散发的光晕里,重新梳理那些被风沙浸染过的记忆。
这时,那些深埋于心的戈壁时光便如潮水般冲破闸门,带着灼人的温度和粗粝的触感,将她紧紧包围。
恍惚间,她仿佛又站在那片天地之间,一望无际的荒漠在烈日的炙烤下泛着刺眼的金光,干燥的风卷着沙粒扑打在脸上,带来一种熟悉而亲切的微痛。
她深吸一口气,打开了那个外表已经有些磨损的移动硬盘——那里储存着的,是团队共同的三百多个日夜,是上千个无法复制的瞬间。
随着鼠标点击,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次第展开:有队员们迎着风沙安装监测设备时紧抿的嘴角,有在临时帐篷里围着一盏灯激烈讨论时映在帆布上的剪影,有在难得的雨后惊喜地发现一株顽强绿芽时迸发的、比星辰还亮的笑容……
看着屏幕上那一张张被阳光与风沙共同雕刻过的年轻脸庞,拾穗儿的眼眶不禁湿润了。那不仅是艰苦的痕迹,更是奋斗的勋章。
为了更好地呈现这段经历,她特意联系了一位专业的视频剪辑师李老师。
第一次去李老师工作室的那天,拾穗儿紧张得手心冒汗。她小心翼翼地捧着硬盘,像是捧着什么易碎的珍宝。
“李老师,这些都是我们在戈壁的记录,”
她打开文件夹,一张张地翻看着照片,“这张是我们搭建第一个固沙网格的那天拍的,那天风特别大,小王的手都被磨破了,但他还是坚持干完了活。”
照片上的年轻人正咧嘴笑着,举起缠着纱布的右手,身后是刚刚铺设好的固沙网格。
阳光落在他沾满沙尘的脸上,那双眼睛亮得惊人。
李老师推了推眼镜,仔细端详着照片:“这张很好,很有感染力。你们在戈壁待了多久?”
“整整三个月,”
拾穗儿轻声说,“最开始的两周是最难熬的,沙尘暴来了三次,我们搭建的好几个实验区域都被埋了。有时候大家累得连饭都吃不下,晚上挤在简易板房里,听着外面呼啸的风声,谁都不说话。”
她点开一段视频,画面中是他们在戈壁中种植的第一批梭梭树苗。
细弱的树苗在风中摇曳,团队成员们正小心翼翼地给它们浇水。
“这是小树苗成活的那天,”
拾穗儿的声音微微发颤,“我们本来都不抱希望了,没想到过了两周,它们竟然真的发芽了。那天大家高兴得像孩子一样,手拉着手在沙地里转圈。”
李老师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轻轻拍了拍拾穗儿的肩膀:“我明白你想表达什么了。这些不仅仅是资料,更是你们用汗水和青春书写的故事。我们会把它们剪辑成一个有温度的作品。”
接下来的日子里,拾穗儿一有空就往李老师的工作室跑。
他们一起筛选素材,讨论剪辑思路,常常一忙就是整个通宵。
拾穗儿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哪怕是转场的一个小小瑕疵,她都会要求重来。
有一次,为了找到最适合的背景音乐,她听了上百首曲子,直到凌晨三点才找到那首既苍凉又充满希望的戈壁民谣。
“就是它了,”
她激动地对李老师说,“这首曲子里有风沙的声音,有驼铃的回响,还有戈壁人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与此同时,团队的其他人也在为项目的其他部分忙碌着。
负责技术部分的班长陈阳整天泡在实验室里调试设备,确保实物模型能够完美展示他们的创新技术;负责数据分析的苏晓则一遍遍地核对各项实验数据,制作出精美而准确的数据图表。
然而,对拾穗儿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准备材料,而是要在答辩环节流畅地讲述他们的故事。
第一次模拟答辩时,她站在团队成员面前,刚开口说了没几句,大脑就一片空白。
“我们的项目……主要是针对戈壁荒漠化……那个……”
她卡住了,脸颊瞬间涨得通红,手指不自觉地绞着衣角,“对不起,我重来一遍。”
第二次尝试,她勉强讲完了开场白,但在描述关键技术环节时又出现了混乱。
她越是想表达清楚,就越是语无伦次。最终,她沮丧地低下头,声音越来越小:“我是不是……根本就不适合做这个汇报?”
“别这么说,”
陈阳走上前,递给她一瓶水,“你在戈壁的时候不是讲得很好吗?记得那次给当地牧民讲解我们的项目,你用那么生动的语言,连孩子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苏晓也走过来,轻轻拍了拍她的背:“是啊穗儿,你缺的不是知识,而是自信。你太想把每句话都说得完美了,反而束缚了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