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整容 (第1/2页)
辨认方言,这事情可不容易。
地大物博的坏处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来了,中国的方言实在是太多了。
何止几十上百种。
婶子只是和对方说过两回话,除了第一次多聊了几句之外,第二次收房租,就只简单的说了两句。
连景山先让她努力的回想,自己和对方说的是什么话。
这个还比较好办。
租房嘛,说来说去也不过是那几句话。
房子在哪,多大,环境怎么样,多少钱,怎么付。
最后,房子我要了。
大致也就是这些对话,易念帮着一起回忆,很快,就把两次见面的对话都给敲定了。
再有的,就是夫妻俩自己商量的对话。
那个不好推测,因为婶子说自己一句也没听懂。只能尽力学了学音调。
易念将婶子学的音调录了下来,在各种方言里对比。
科技时代,这至少是可行性的方向。要是放在以前,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就会天南海北方言的人,没有国家力量都集不齐。
比对半天,选出了好几种。
然后进一步进行比对。
婶子也是给力,选到一半,又从村子里找出几个和夫妻俩接触过的人。
两人在村里住了半年,就算是再低调也不可能完全不和外人来往。日常的柴米油盐,总不能一次买一年的量。
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何况都是充满了智慧的劳动人民,大爷大妈。
几个人反复听着易念找的方言片段,仔细的商量,终于,找到了两种最像的调调。
都是西北的小城。
不敢说有多准确,但每个地方的口音都是不同的,至少有了一个大概的范围。
这一忙活,已经是半夜。
王沧澜连夜赶了回去,连夜做了鉴定,出结果便打了过来。
“队长,咱们没有猜错。”王沧澜高兴的说:“从出租屋里找到的血迹果然是丽姐,DNA对上了。”
虽然目前还没有丽姐的确切身份,可是她的行踪渐渐明朗。
丽姐夫妻两人,因为方言相似,且惯用方言交谈,应该是同一个地方的人。从西北某处家乡出来,之前做了什么不知道,可能是有违法犯罪现象。
五年前,来到了东乡村。
在东乡村住了两年,生下了一个男婴,孩子出生即被拐走。
因为不敢叫人知道身份,所以没有报案,而是立刻离开了。
离开的第二年,孩子找到,根据人贩子提供的线索,警方找回东乡村,但因为无人知道这个孩子的出生,所以没有线索。
这个时候,丽姐夫妻可能在青山市,也可能还没到青山市。
中间两年时间无从考察。
一年前,丽姐夫妻到了青山市,租住在丽景家园,依然深居简出。经过和前任房东的核查,他们用的身份证是假的,查无此人。
三月份之后,房东卖房,丽姐夫妻退租离开。
那房子便一直空着。
连景山看了看时间,已经是凌晨快三点了。
“易念。”连景山说:“安排几位乡亲休息,你也去休息。其他事情明天再安排。”
这么晚了,休息的房间早已经定好,几位年纪大的乡亲平时也不熬夜,今天虽然新鲜又刺激,也都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