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归墟之眼 (第1/2页)
压迫感。
越往深处,那种源自亿万顷海水的、无孔不入的压迫感就越是清晰。舷窗之外,是永恒的、粘稠的墨色,仿佛整个世界都已凝固,只剩下他们这艘孤舟,正义无反顾地驶向地狱的入口。
李天罡感觉自己像被塞进了一个不断缩小的铁罐子里,胸腔发闷,耳膜因外界巨大的水压而嗡嗡作响。唯有体内那道缓慢运转的暖流,如同最坚韧的潜水钟壁,顽强地抵抗着这份来自深海的恶意,维持着他生理机能的稳定。
“我们……到底在多深的地方?”他的声音在寂静的舱室内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接近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再往下,就是地图上不曾标记的领域。”敖轻雪的声音依旧平稳,她站在舱室中央,淡金色的眸子凝视着全息影像上不断变化的复杂数据流,“‘归墟’,并非地理概念,而是一处……空间褶皱,或者说,一个被强行锚定在地球上的‘气泡’。”
空间褶皱?气泡?
李天罡还未来得及细想,小艇猛地传来一阵剧烈的颠簸,仿佛闯过了一层无形的、粘滞的膜。
嗡——
一声低沉的、仿佛来自远古鲸歌的嗡鸣,穿透了坚不可摧的艇身,直接回荡在两人的脑海深处。
紧接着,舷窗外的景象,豁然开朗。
李天罡的呼吸骤然停滞,瞳孔因极致的震撼而放大。
眼前,不再是纯粹的、令人绝望的黑暗。
他们仿佛闯入了一个巨大的、submerged的地下溶洞,但其规模之宏大,远超人类想象的极限。头顶上方,是无数散发着幽蓝色、淡紫色、银白色冷光的巨大晶簇,如同倒悬的星辰森林,又如同神话中支撑天穹的冰晶玉柱,一直延伸到视野的尽头。这些光芒并不刺眼,却将这片巨大的空间映照得如同梦幻的极地夜空。
下方,海水在这里变得异常“清澈”,并非视觉上的透明,而是一种……“虚无”。能隐约看到更深处有蜿蜒起伏的山脉轮廓,那些“山体”上,同样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生物荧光,如同大地的脉搏,缓慢地明灭着。
而在整个空间的最中央,是一个无法用语言形容其巨大的……漩涡。
它并非由水流构成,而是由纯粹的能量——如同极光般流淌、交织的亿万色彩的光带——缓慢旋转形成。它寂静无声,却散发着吞噬一切、又孕育一切的磅礴气息。漩涡的中心,深不见底,仿佛连接着宇宙的起点,或是万物的终结。
仅仅是远远望着,李天罡就感到自己的灵魂都在战栗,一种渺小如尘埃的感觉油然而生。
“这就是……归墟?”他喃喃自语,几乎失去了组织语言的能力。
“归墟之眼。万水归流之地,亦是天地能量交汇之节点。”敖轻雪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上古之时,龙族先祖便在此定居,借其力,镇其险。”
小艇开始减速,如同朝圣者般,小心翼翼地沿着能量漩涡的边缘航行,驶向那片倒悬的晶体森林深处。
随着距离拉近,李天罡注意到,在那些巨大的发光晶簇之间,隐约可见一些庞大建筑的轮廓。那并非人类文明的造物,更像是将天然的珊瑚、巨贝、岩洞与某种流动的、具有生命力的建筑美学融合在了一起。它们依附着晶簇而建,廊桥蜿蜒,殿宇层叠,虽然大多残破,覆盖着岁月的尘埃,但依旧能窥见其鼎盛时期的辉煌与壮丽。
这里,就是敖轻雪口中的“东海观测站”,或者说,是龙族曾经的……家园。
一种难以言喻的苍凉与悲壮感,弥漫在这片辉煌的废墟之中。
小艇最终悄无声息地停靠在一个由整块白色巨珊瑚雕琢而成的平台上。平台边缘,立着几根断裂的、雕刻着蟠龙纹路的石柱。
舱门滑开。
一股冰冷、清新、带着浓郁灵气(或者说高浓度活性能量粒子)的空气涌入舱内,李天罡忍不住深深吸了一口,感觉体内的暖流都欢快了几分。
他跟着敖轻雪踏上平台,脚下是细腻得如同玉粉般的沙砾。环顾四周,他感觉自己仿佛缩小了,置身于某个失落的神话国度。
“跟我来,‘盘古之心’的波动源头,在遗迹的最深处。”敖轻雪说着,率先走向一条通往晶体森林内部的、由发光苔藓照亮的甬道。
甬道宽阔,两侧的晶壁光滑如镜,倒映着两人的身影。李天罡能感觉到,越往深处走,那种与他体内暖流相互吸引、相互共鸣的波动就越是强烈。
他甚至不需要动用刚刚觉醒的“灵觉”,仅凭肉身的感知,就能捕捉到空气中流淌的那股温和、厚重、仿佛承载了星辰生灭历史的古老气息。
走了约莫一刻钟,眼前豁然开朗。
他们来到了一个巨大的球形洞窟之中。
洞窟的穹顶,同样布满了发光晶簇,但光芒更加柔和,如同月光。洞窟的中心,并非预想中的巨大石头。
而是一个……悬浮在半空中的、约一人高的、不规则的多面晶体。
它通体呈现出一种深邃的、仿佛蕴含了整个星空的暗金色。晶体内部,并非实体,而是如同液态的光在不断流转、碰撞,偶尔会泛起一丝如同血管般的赤红色脉络。它静静地悬浮在那里,缓慢地自转着,每一次转动,都引动着整个洞窟内的能量跟随着它无声地脉动。
一种低沉的、仿佛来自洪荒之初的“心跳”声,直接响彻在李天罡的灵魂深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