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霍桑古董店 (第1/2页)
码头的喧嚣被逐渐甩在身后,如同退潮般远去,但林恩城的轰鸣并未停歇,只是换了一种更渗透、更无处不在的形式。陈维沿着河岸区蜿蜒的街道前行,鹅卵石路面湿滑,映照着煤气路灯初燃的、昏黄而挣扎的光晕。这些灯光在浓雾中化作一团团模糊的光晕,非但未能驱散黑暗,反而为阴影提供了更加诡异的轮廓。蒸汽车辆的喇叭声、远处工厂有节奏的锤击声、不知从哪条巷子里传来的醉汉呓语,以及脚下石板因地下管道蒸汽泄漏而传来的轻微震动,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永不停歇的背景噪音。
然而,在他意识的底层,那源于世界本源的嗡鸣与哀叹依旧持续,如同顽固的耳鸣。八大回响的衰减之音如同缓慢漏气的风箱,而那第九种虚无的回响,则像是最细微的冰针,偶尔刺探着他的感知边界。怀中古玉传来的温润暖意成了一个锚点,帮助他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感官轰炸中保持着一丝清明。他必须尽快找到落脚点,一个能让他暂时摆脱这无孔不入的混乱,理清思绪的地方。
根据通知书附带的简易地图和之前打听来的模糊信息,他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河岸区与学院区交界处的“霍桑古董店”。这并非他正式的宿舍,而是大学神秘学系的维克多教授在信中特意推荐的临时寓所。信中提到,店主人是一位“对东方古物颇有研究的霍桑女士”,性情有些独特,但提供的房间清静且租金合理,非常适合需要安静环境钻研学问的学生。陈维猜测,这或许是那位素未谋面的导师,对他这个来自东方的学生一种不便明言的关照。
越远离码头,建筑风格越发显得古老而拥挤。维多利亚式的联排住宅与更早时期的半木结构房屋挤在一起,外墙被煤烟熏得发黑,窗台上摆放着耐阴的蕨类植物,在雾气中显得无精打采。街道变得狭窄,纵横交错的巷弄如同迷宫,空气中弥漫着老旧木材、灰尘和淡淡香料混合的气味。他按照地图指示,拐入一条名为“学者小径”的僻静街道,这里的喧嚣明显减弱,连煤气灯都间隔得更远,光线愈发昏暗。
最终,他在一栋三层高的、带有明显乔治亚时期风格的建筑前停下了脚步。建筑的外墙是暗红色的砖石,岁月和污垢使其颜色更加深沉。一扇厚重的、镶嵌着菱形玻璃的橡木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古旧的黄铜招牌,上面用优雅的花体字镌刻着“霍桑古董店”,招牌边缘缠绕着早已干枯的藤蔓痕迹。橱窗里没有像寻常商店那样灯火通明地展示商品,而是幽深暗淡,只能隐约看到几件造型奇特的青铜器、一卷泛黄的地图以及一个似乎是用某种巨大鸟类羽毛制成的笔的轮廓,它们静静地躺在天鹅绒衬布上,仿佛沉睡了几个世纪。
这里有一种异样的宁静,并非死寂,而是一种……被沉淀下来的静谧。陈维敏锐地察觉到,当他站在这扇门前时,外界那种无处不在的“回响低语”似乎被某种力量微妙地隔绝或过滤了,变得极其微弱,几乎难以感知。只有怀中古玉的暖意依旧稳定。
他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被旅途弄得有些褶皱的衣领,伸手拉动了门旁那个雕刻成狮头形状的、冰凉的黄铜门铃拉绳。
“叮——铃——”
门内传来清脆而悠远的铃声,打破了街道的沉寂。
等待了片刻,门内传来轻微的脚步声,然后是门锁被打开的咔哒声。厚重的橡木门向内无声地滑开,仿佛门轴刚刚上过油。门后站着的是一位年轻女子。
她看起来约莫二十出头,身材高挑纤细,穿着一袭深墨绿色的天鹅绒长裙,领口和袖口缀着细腻的蕾丝。一头浓密的、如同熟透的栗子般颜色的卷发被简单地挽在脑后,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修长的脖颈。她的面容并非那种惊艳的美丽,却带着一种古典雕塑般的沉静与优雅,肤色白皙得近乎透明,在店内昏黄的光线下泛着瓷釉般的光泽。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眼睛,那是如同冬日湖泊般的灰绿色,深邃、冷静,此刻正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好奇,平静地打量着门外的陈维,目光在他脸上和他手中的皮箱上短暂停留。
“下午好,”她的声音柔和,但语调平稳,不带多少热情,也没有冷漠,只是一种陈述,“请问有什么事?”她的维德拉通用语带着一种古老贵族式的、略显刻板的准确口音。
陈维略微欠身,用他练习了许久的、尽可能标准的维德拉语回应:“下午好,女士。我找霍桑女士。我是陈维,来自清国,是林恩大学的新生。维克多教授推荐我来这里,询问关于租房的事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