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纵横捭阖第五章经济陷阱,绝地反击 (第1/2页)
岭南建材供应链的危机尚未完全平息,江城商界已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犯罪举报”搅得天翻地覆。王云海携王家残余势力蛰伏数月,终于选择在辰夏集团双线作战的关键时刻发难——联合六家曾受王家扶持的中小企业,向证监会、经侦部门递交了长达百页的“举报材料”,直指辰夏集团涉嫌非法融资、操纵股价、虚假披露三项重罪。
举报材料做得极具迷惑性:伪造的跨境资金流向记录上,盖着高仿的辰夏集团财务专用章;所谓“内部员工证词”附带了模糊的录音片段,内容直指谢晏辰授意财务造假;甚至有一份“虚假合作协议”,模仿谢晏辰的签名笔迹,虚构了与某空壳公司的十亿交易,以此佐证“虚增营收”的指控。
消息通过匿名渠道泄露给媒体后,股市瞬间炸锅。辰夏集团股价开盘即跌停,两个小时内市值蒸发六十亿,原本稳定的流通股遭到疯狂抛售,散户恐慌情绪蔓延至机构层面,三家战略合作基金紧急发布“观望公告”,暂停后续资金注入。更致命的是,合作银行突然变卦,四家国有银行联合上门,以“存在重大经营风险”为由,要求提前偿还合计二十八亿的信用贷款,否则将启动资产冻结程序。
“谢总,经侦支队的人已经在会议室等候,要求调取近三年的全部财务凭证、银行流水和股东名册。”苏晴踩着高跟鞋快步走进办公室,往日沉稳的脸上带着罕见的焦灼,她将一叠文件拍在桌上,“王云海的手段太狠了,这些伪造的证据链条几乎无懈可击,尤其是资金流向,他通过三家离岸公司周转,表面上确实能和我们的部分账户对应上。”
谢晏辰指尖夹着的钢笔停顿在文件上,目光扫过那份伪造的合作协议,签名处的模仿痕迹虽细,但在他眼中一目了然。他抬眼看向站在一旁的温知夏,她的脸色苍白,却依旧挺直脊背,手中紧紧攥着温氏集团的资金证明——为了稳定局面,温海已紧急调拨十亿流动资金注入辰夏账户,但这对于二十八亿的还贷压力和持续暴跌的股价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慌解决不了问题。”谢晏辰放下钢笔,声音平静得让人心安,“第一,苏晴,你亲自对接经侦部门,全面配合调查,把所有财务资料毫无保留地提供给他们,我们身正不怕影子斜。同时立刻启动笔迹鉴定和印章防伪检测,找出伪造证据的铁证。”
“第二,胖子,你带财务团队连夜梳理资金流水,重点核查王云海举报中涉及的‘非法融资’账户,务必找到资金实际流向的证据。另外,联系我们的私募合作方,启动‘稳定股价计划’,动用储备资金承接流通股,阻止股价进一步崩盘。”
“第三,知夏,你负责对接银行,用辰夏集团的知识产权、不动产以及姜家、白家的联合担保,争取将贷款偿还期限延长三个月。同时让林晓的公关团队发布澄清公告,重点强调‘举报材料存在明显伪造痕迹’,稳定市场预期。”
三道指令清晰落地,团队瞬间从慌乱中冷静下来,各司其职投入反击。苏晴带着法律团队直奔会议室,面对经侦人员的质询,逐条逐项拆解举报材料的漏洞;胖子率领财务团队扎进数据海洋,从海量的银行流水和交易记录中寻找突破口;温知夏则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各大银行之间,凭借多年积累的商业信誉和姜、白两家的背书,艰难地与银行谈判。
然而,王云海的布局远比想象中周密。就在辰夏集团全力应对调查时,几家被举报牵连的中小企业突然集体发声,通过媒体控诉“辰夏集团拖欠货款、强迫合作”,甚至拿出了伪造的供货合同和催收记录,进一步煽动舆论。更致命的是,经侦部门在调查中发现,辰夏集团与一家境外投资公司的资金往来确实存在“流程瑕疵”——这家公司正是王云海通过代持协议控制的空壳公司,而当初这笔投资的对接人,竟是冷家反对势力安插在辰夏的一名中层。
“谢总,麻烦了。”苏晴带着疲惫回到办公室,眼底布满红血丝,“那家境外公司的资金注入流程,确实没有经过完整的尽职调查,是当初负责投融资的张经理直接对接的。现在张经理已经失联,所有责任都指向我们内部管理失控,经侦部门已经启动立案程序。”
谢晏辰眉头紧锁。张经理是冷南风推荐入职的,当初碍于兄弟情面,他没有过多核查背景,没想到竟成了王云海和冷冽的棋子。这不仅让“非法融资”的指控多了几分“实锤”色彩,更让他对冷南风的信任产生了一丝裂痕——这究竟是冷南风的无心之失,还是他与冷冽的暗中勾结?
“不管是谁的问题,先解决眼前的危机。”谢晏辰压下心中的疑虑,“苏晴,立刻以‘职务侵占’和‘商业欺诈’为由,起诉张经理,同时申请冻结那家境外空壳公司的账户。另外,联系姜阳,让姜家动用在金融监管部门的资源,要求对举报材料进行更严谨的复核,拖延立案程序的推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