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三百一十九章 (第2/2页)
希芙有点不知所措。
希芙都忘记了自己上一次哭泣是什么时候了,阿斯加德人更是唾弃流泪,他们觉得流泪太可耻了,除了小孩,无论男人女人,都视流泪为软弱的象征,更加没人会去安慰。
所以希芙没学过怎么安慰人。
再者说。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我们总爱用目光丈量他人的生活,却往往只触碰到表层的纹理。就像站在岸边看浪,只看见雪白的浪花翻涌,却看不见海底暗流如何撕扯着礁石。正如三毛说的:“你若了解从前的我,或许能懂得现在的我为何裹着铠甲行走。”
在未踏足他人的荆棘路前,所有的解读都可能是浮在水面的浮萍,看似真切,实则离根系甚远。
理解他人的痛苦并非易事。每个人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和心理承受能力都不同,即使是面对相同的事件,不同的人也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例如,一个从小在温暖家庭中长大的人,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对亲情如此淡漠;一个事业顺遂的人,或许无法体会失业者的焦虑和绝望。如果我们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他人,往往会得出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增广贤文》中有言:“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这句话提醒我们,批评他人时要先反思自己,宽容自己时也要学会宽容他人。然而,现实中我们常常反其道而行之:对自己宽容,对他人苛刻。这种双重标准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矛盾。真正的理解需要放下偏见,设身处地地思考他人的处境。只有当我们尝试走进他人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明白他们的选择和行为背后的原因。
劝人向善本是一种美德,但如果不分场合、不问缘由地劝善,这种“美德”就可能变成一种伤害。例如,面对一个因长期遭受不公而愤怒的人,如果我们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你要学会宽容”,这种劝诫不仅无法平息他的情绪,还可能让他感到被忽视甚至被羞辱。因为这种劝诫的背后,隐含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你没有我豁达,所以你错了。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劝善的行为:如果我们自己未曾经历过他人的痛苦,就不要轻易要求他人以“善”应对。真正的善良不是要求他人如何做,而是尊重他人的感受,并在他们需要时提供支持。正如一位哲人所言:“善良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义务。”我们可以鼓励他人向善,但不能强迫他们接受我们的标准。
劝人放下也是如此。
你特么又没死全家,你让人放下……说的轻飘飘的。
这就是一种傲慢!
因为你把别人的家人不当一回事。
郭德纲说过一句话:“不明白任何情况就劝你一定要大度的人,你要离他远一点。因为雷劈他的时候会连累到你。”来自心灵鸡汤的精神安慰,还是具有某些促进作用的,如果化为鸡血,更是有了对世界较为乐观积极用途。但是动辄就灌鸡汤,这会让人有点喝着喝着就厌烦了的感觉。请听这样的鸡汤,“感谢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砺了你的心志!请感谢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请感谢欺骗你的人呢,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请感谢藐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请感谢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该独立!”鸡汤灌得太多,会让人迷糊,甚至消化不良。鸡汤永远是给别人的。生活中发生的悲欢那只是别人的故事,自己身上的才是事故。
有些事,是别人的故事。而对于自身发生的,没有谁可以轻松地度过,没痛苦的蜕变后,就不会有风暴之后的平静。
有些人你不计较,如果你的大度没有底线,他还真蹬鼻子上脸。有的人变本加厉,只因你好欺负。有些人,如果一昧忍让,只会助长他的嚣张气焰。感同身受只是一句安慰别人的话。因为永远无法做到感同身受,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劝人家大度。扎在身上的刺,你可以帮助拔下来,但是,不要落井下石,安慰没错,需要适度。你不是他,他的事情你无法参与,他的伤也只有自己抚平。生活中就是那样,听了别人三言两语,自己就哲人上身了。不了解内情还是少评论,不多嘴。有些外伤可以愈合,有些内伤侵入血液,一辈子都抹不去了。
所以希芙也没打算安慰。
最后格尔还是自己停下了。
然后他看向了永恒的雕像。
“你到底想要什么?就为了让我再经历一次那种无能为力的痛苦?为什么你们神灵都这么恶毒?”
永恒的雕像依然静静伫立。
但奇怪的是,希芙和格尔都能明白,永恒在对他们说话。
永恒能说话是理所当然的,他会这个宇宙所有的语言,哪怕最小的微生物之间的交流,和最复杂的语言体系,他都会,不管是存在于过去,还是没有出现的未来中的语言,永恒也会。
但他不太能和人直接交流。
因为那玩意就不叫交流了,叫做碾压。
他的话语,可以让一个生物直接从物理层面直接化为齑粉。
嗯……这形容好像有点克苏鲁神话中的盲目痴愚之神阿撒托斯一样。
不过仔细想想,两者在设定上的确很像。
总之,作为宇宙的终极神灵,他的位格过于的高了,以至于,他们直接和生命进行交流变得非常非常危险。
但这并不妨碍永恒把自己想法传达出去……这一点比阿撒托斯要强。
永恒解答了疑惑。
他并不恶毒……但他的确会注意宇宙每一位生灵的一切。
这是他的本能,他代表宇宙的一切,不管是格尔,还是任何一个人,他们本身就是永恒的一部分,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也同样是永恒的一部分。
当然,他也的确喜欢观察这些生灵的一切。
但他却从不干涉生灵的一切,生命的出生到死亡,永恒只会静静地看着,不会插手。
当然,也会有例外。
比如找到他的人,可以向他提出一个愿望。
他之所以‘播放’格尔的一生,更加不是故意羞辱格尔,而是让格尔看清楚自己,让他能够不受任何影响的,以自由意志来决定自己愿望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