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3、崇祯对铁路的纠结 (第1/2页)
西汉时期,湟水谷地的灌溉农田面积为6万亩,哪怕到两千年后清代,也才增加到38万亩。现在杨凡要开发这里,主要是有蒸汽机可以抽水灌溉。
如果要彻底开发这里的土地,仅仅湟水的水资源是不够的。要搞工业,要把西宁建设成大城市,必须从北侧的大通河引水过来。需要穿越北部的达阪山,这个工程可不小,不是现在能办得到的。
大批移民来了之后,需要大量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毕竟人也是需要住房的。这里的树木不多,高山草甸多。杨凡从海参崴运送木屋构件到这里,运费不低,所以,他打起了废旧枕木的主意。这东西做木屋材料是顶好的。
既不会燃烧,也仿制腐烂。用个百八十年没啥问题。
关键是便宜,量大管饱。全都是统一规格做好的。使用也方便。省工省料。直接用大钢钉和榫卯结构就好。
枕木这东西用十年就换掉了。华夏一年要换掉1400万根枕木。
现在的高铁都不用枕木了,都是轨道板加水泥枕木。将来早晚全都要换掉。未来这东西是海量的。
这东西烧火都不行,不易燃还冒黑烟,堆放还严重污染环境。铁路只能在路边和废旧钢轨一起掩埋处理。处理是老大难问题。拿来做建筑材料最好不过了。
另外,华夏现代一年换掉旧钢轨140万吨。主要有五十公斤每米和六十公斤每米两种。五十公斤的多是站内轨道和支线客运轨道。干线主轨道基本都是六十公斤的重轨。甚至大秦铁路那种重载铁路,用的是80公斤的超重轨道。
50公斤/米和60公斤/米钢轨的单根长度均为25米,重量分别为1.287吨和1.515吨。淘汰的轨道放在明末,完全可以继续使用数十年。因为明末的火车的轴重低太多了。
华夏现代一年淘汰下来的轨道长度可以铺设1.2万公里的铁路。这还不算历年掩埋在铁路路基附近的海量钢轨。枕木也是一样,掩埋的更多。都挖出来,够把大明的县城都通火车了。
这些东西放在明末就是最好的轨道和枕木,杨凡自己工厂生产的技术水准,目前只能达到381mm迷你小铁路的技术标准。762铁路的钢轨还在试用之中。毕竟耐久度要靠时间检验。
杨凡现在修的762窄轨铁路,用的也是六十公斤的标准轨。因为林区的小火车早都买完了,有没有厂家生产。现在张家口到被塘口这段是林区的轻轨钢轨。出了张家口,全是六十公斤的钢轨了。
杨凡现在技术造不了合格钢轨,而且造不如买,他要节省下来宝贵的钢铁做工业用。铁轨太费钢铁了。他全是买现代的淘汰的。
杨凡指示二愣子有多少全都买下来。这东西非常便宜。
60公斤的轨道面比762那种25公斤的宽些,但是不影响使用。
现在除了欧亚铁路外,已经开工在建的铁路,还有秦皇岛到大同的大秦铁路(标准轨80公斤重轨)。连云港到兰州的陇海铁路(迷你轨)。海参崴到乌兰乌德的中东铁路(迷你轨)。海参崴到白令海峡的亚美铁路干线(标准轨80公斤重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