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章 郭康的扩编计划 (第2/2页)
另外,脱欢还建议,让郭康从埃及本地人里也招募一批,组成新的军团,甚至可以专门破例,把没有怎么受过训练的人,也塞进去凑数,大不了到时候,让他们从事后勤工作。因为这次,和之前要带上罗斯人一样,主要是一种政治表态了。让埃及的士兵也参与收复罗马的远征,朝廷还是比较看重的。
这个消息传来之后,郭康感觉自己白写了。
不过,其他人还是觉得,既然大都那边有了这个态度,剩下的事情就好做了。他们甚至建议,既然朝廷让出人,那么这次就多出一点。
一开始,郭康是不太想大张旗鼓行动的,因为埃及这边还有众多的工作需要完成。现在能调出来去参战的人,也是对罗马最有认同、纪律性和组织水平最高的那一批,是现在让行省能够执行各种政策的核心力量。把他们抽出去,肯定会导致管理能力大打折扣,很多事情的进度就不一定有这么顺利了。
不过,吴翰等人建议说,事情也没有这么绝对。在这边组织劳动,是一种对组织的锻炼,能够巩固政权。但去罗马那边,和大家并肩作战,也是一种对政权的巩固。因为地中海世界不同于中原,这边其实没有那种理所当然的、对民族的认同。要让大家认可自己是罗马人,需要长期的经营。而且,这种东西,是个相互的过程,反而不是憋在埃及种地就能实现的。
理论上,只要有公民权,就算是罗马人。但公民权这东西,早就已经泛滥了。虽然紫帐汗国的崛起,本质上是另起炉灶,重新构筑了一套公民体系,但这么多年下来,公民也还是越来越多。相比早年,获取公民权已经容易太多了,而获得公民权太简单,就导致罗马公民带来的相互认同,减弱了不少——新公民可能单纯就是为了各种好处来的,对罗马完全无感;已有公民也明里暗里排斥他们,不相信这些人认同自己的民族和国家。
所以就算郭康去争取,给这边的支持者发公民权,带来的效果,估计也是有限的。
而相比起来,如果能让军队这边承认,就有用很多了。
罗马本质上,是个军团主导的国家。埃及人能够组成军团、他们参加军团能被其他地方的士兵接受,才是关键。相比于那些花里胡哨的身份定义和法律条文,军团的认可,才是这些人算不算“自己人”的真正标准。而要得到承认,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参加一场重要的战争,并且表现出自己的价值,因为对罗马军队来说,战友才算是最铁的关系了。
之前,罗斯士兵能迅速被军队接受,就是因为他们运气好,赶上了大都之乱。虽然这次事件,其实远远算不上正常的战争;罗斯人在战斗中的表现,说实话也不怎么好。但是,他们对罗马的态度,以及关键时候敢于挺身而出,跟着郭康去和敌人拼命的勇气,还是得到了其他人的认可。所以之后,兵部让这些人成编制地加入军团的时候,其他地方的老兵,最多也就是戏弄他们,说他们是傻乎乎的新兵蛋子。虽然可能不太好听,但在军团里,这都算是示好了……
而埃及的情况,比罗斯还严重。事后,兵部在写报告的时候,还能说一些场面话,非说罗斯人当年洗礼皈依之后,就不断为罗马效力,可以说是国之栋梁,完全不用当外人之类的。虽然真实历史恐怕没有这么美好,但双方显然都很喜欢听这些话,乐意把这当做“罗斯人自古以来就是罗马忠臣,如今终于完全回归”的证据,到处宣传。
而埃及……他们连这种段子都不好编。
在大家的认知里,埃及人上次当兵,都要到金字塔刚修建那会儿了。之后这么长的时间,换了这么多政权,都默契地不让他们从军。哪怕把参与罗马内战、干掉庞培、赞助安东尼这种政治不正确的事情,也一股脑算成“参与罗马国内的大事”,那也是人家马其顿人的事情,和现在这些普通埃及人,就没有什么关系。毕竟,要是托勒密王朝,都能算埃及人了,那成吉思汗和黄金家族肯定是汉人……
所以,犹豫到最后,郭康还是决定同意他们的建议。商议好流程之后,他就下达命令,先在民间招募志愿参加的人。这样,也算是一种调查,看看现在的民意情况,好调整之后的战略。
按照计划,等这边摸清楚了,他们就会着手进行扩编。先以人手不足为理由,额外招聘一些工作人员。
官府本身至少还需要上千名识字的人,这个要求,以埃及目前这个被马穆鲁克们管理过几百年的文化水平,恐怕是凑不起来的。因此,他们会继续扩建学校。不过这时,一个叫阿里的县衙文员,向郭康上书,建议他不要向社会招募学员。
阿里的文书里说,不管以什么语言作为标准,在埃及,都肯定招不到足够的人,而且招来的人里头,大部分都是当地豪强。哪怕设立公立学校,有条件脱产、交学费、甚至贿赂主持官员,前来上学的学生,也肯定都是有钱有势的家族塞进来的。这些人知道,现在官府非常缺人,只要学习认真一些,就肯定有官当。时间长了,官府的人才培养系统,就被他们控制了。
他建议,现在先不要讲究什么公平不公平的问题了——因为当地本来就没有实现公平的条件。应该以对罗马是否忠诚为原则,让之前在战争中,率先为罗马服务过的人,以及瘟疫期间做出了明确贡献的人上学。如果他们因为各种原因,不想上学,就把名额给他们的儿子。
这样一来,肯定有很多人,上学和当官属于“拼爹”。但现在这个情况,要想避免当地豪强对官府的渗透和控制,就只能这么“以毒攻毒”了。
郭康自己,还真没认真考虑过这些。他这么一说,一时又犹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