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阅读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阅读 > 隐蛾 > 子学三论及批判(下)

子学三论及批判(下)

子学三论及批判(下) (第1/2页)

第三论,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
  
  上一讲中提到,儒家子学指出的、自我实现的成长路径,就是《大学》中的八条目,代表了一种社会理想主义精神。
  
  注意,这是先秦时期的社会理想主义,而不是近现代的社会主义,它强调的是治理结果,而不一定是某种制度形式。为什么这么说,我们需要探讨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孔子是否忠君?
  
  首先说答案,孔子本人未必有后世儒家所宣扬的那种忠君思想,他并不认为自己应该听某一位君主的,而是周游列国去劝说君主,去推行自己的社会理想。
  
  在《射雕英雄传》中,黄蓉有一句讽刺孟子的诗:“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为齐?”其实这句诗更适合放在孔子身上。
  
  那么孟子呢?他恐怕就更谈不上忠君了。
  
  孟子有两句话很有名,第一句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特别是第二句:“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这是对武王伐纣的合理性背书。
  
  孟子与朱元璋之间还有个小故事。就因为孟子说了这样的话,朱元璋把他的牌位从文庙中移了出来,不再进行祭祀。
  
  但是孟子的观点,恰恰也是论证了朱元璋取得政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朱元璋后来应该是又想明白了,所以找了个借口,又将孟子请回了文庙。
  
  第二个问题,那么孔子是否拥护君主制呢?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个问题过分了,问孔子是否忠君也就算了,居然还要问他是否拥护君主制?
  
  但是答案很意外,孔子对以“家天下”为模式的君主制,是持有限保留态度的。他认为在社会发展的某个阶段,君主制是可以接受的,但这并不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
  
  关于儒家的社会理想,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借用现代的话语,就是高级阶段与初级阶段——“大同”与“小康”。
  
  今天的讲座,我想尽量用最浅显的方式,让没有怎么研读过儒家经典的人都能听明白,避免引用很多人不熟悉的大段经典原文。
  
  但在这里,我也不得不引用《礼记》中的两段原文——
  
  孔子心中社会理想的高级阶段,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心中社会理想的初级阶段,小康:“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孔子在提到“小康”的时候,用了“六君子”举例,就是禹、汤、文王、武王、成王、周公。
  
  这是站在他的年代,历史记载中所能看到的最英明的君主。他认为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就是达到这些君主所在时代的治理水平。
  
  但是请注意,在孔子看来,这也只是小康而已,并非大同。
  
  道理在现代人看来也很简单,比如根据“恕”的原则,你希不希望遭受阶级压迫?假如你不希望的话,那么在理想的社会中,就不要有阶级压迫!
  
  孔子对君主制,恐怕也能得出类似的认知。
  
  只是根据“中庸”的原则,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做不到而已,当时的人也没有总结出清晰的阶级理论……别说是当时,哪怕到了现在也很难做到。
  
  但是将来呢?人在现实的世界中,总有想做到但还没有做到的,这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孔子对“大同”进行了很多描述,但他谈的主要是其表现形式,而不是实现方式。
  
  也就是说,孔子描述了一个理想世界,但是在实现方法上,他只是用“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做了核心总结,认为这才符合真正的“大道”。
  
  在孔子所处的历史年代,这在客观上是无法实现的,他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只能当成一种理想。
  
  第三个问题,孔子为什么要崇尚周礼?
  
  孔子崇尚周礼,有人说这是开历史的倒车,确实也可以这样评价,但问题并不能这么简单的概括。
  
  人们很难看清遥远的未来,只能在史书记载上看到曾经有过哪些美好的时代,所谓的历史局限性往往就是如此。
  
  孔子想恢复周公时代的礼乐制度,目的显而易见,他是想恢复周公时代的秩序。
  
  我们不要忘了,孔子本身就是周朝人。只是他所生活的春秋时代,周天子早就失去了对天下的控制,诸侯割据群雄并起、彼此征伐不休。
  
  孔子的希望,是天下重新一统,结束分裂内乱,恢复稳定与和平。
  
  可以做一个类比,一个生活在东汉末年乱世中的人,怀念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大家应该就能理解了。
  
  但不得不说,他回不去了,东周的乱世不是礼乐制度的崩溃造成的,寄希望于此,只能是刻舟求剑。
  
  孔子崇尚周礼、推崇周公时代,更有另一层现实意义的考量。他要能向人讲清楚,自己所描述的理想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那时可不比现在,不可能人均高中毕业甚至本科学历,哪怕他描述得天花乱坠,别人恐怕也听不懂,或者内心中没有真正的感触。
  
  但像这种事情,只要能举出一个现实中的范例就简单多了。而孔子能在历史中找到的最佳范例,就是周公时代。
  
  因为它是距孔子最近的所谓“太平盛世”。
  
  周公时代是否像儒家宣扬的那么美好?当然未必!可是在当时的文献记载以及民间传说中,它就象征着一个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世界。
  
  孔子在向人们描述理想世界的时候,只要说一句“就像周公时代那样”,那么听众立刻就懂了。但周公时代并不是孔子对社会的终极理想,那只是小康并非大同。
  
  第四个问题,孔子与柏拉图。
  
  上一讲中我们讨论了孔子与笛卡尔、孔子与王守仁、孔子与马克思,这一讲中补上另一个人,就是柏拉图。
  
  提到“理想世界”这种带有乌托邦性质的概念,有人就会想起柏拉图。柏拉图与孔子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比孔子晚了大约一百来年。
  
  柏拉图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叫《理想国》,他著名的“洞穴比喻”就是出自这本著作。我很多年前买来看过,当时感觉读不下去,但是非常震惊。
  
  不谈哲学部分,让我震惊的主要是他的社会理想。因为柏拉图所描述的理想国,不仅是上下分明的等级社会,居然还是个壁垒森严的种姓社会。
  
  怎么形容呢,就是将印度那样的种姓制度,执行到最严格、最彻底的状态,看上去好似秩序井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