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更进一步 (第2/2页)
王硕才意识到自己被大家伙不动声色地给“唰”了,脸上写满了尴尬。
“就你去年的表现来说,的确值得骄傲。”
方言不吝言辞地表扬了一番,说到底华夏电影的商业化、市场化,需要的并不是严肃文学,而是更多像王硕的“痞子文学”这样的大众,既诙谐,又市井,非常地合老百姓的胃口。
冯裤子的“冯氏喜剧”,之所以在21世纪初得以成功,也是因为继承和发扬了王硕的风格。
而冯裤子和“冯氏喜剧”之所以会落莫,也是因为这一套对Z世代的年轻人而言,已经过时了。
人以此兴,必以此亡!
………………
聊完石铁生暂时离任以后的分工问题,紧接着便是工作室要扩建为文化娱乐出版公司。
毕竟,华夏已经申请加入《世界版权公约》,按规定,在1992年以后,国内不得再出版无版权的作品,出版业此前的乱象会得以抑制,同时也要求今后的出版必须正规、合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工作室也要与日俱进,要规划化、市场化和公司化运作。”
方言说,自己早在香江,就成立“明天下”的分公司,潘耀名负责出版业务,龚樰管理影视业务,此后燕京这边也会如此,涉及到文学出版、影视创作等文娱领域的方方面面。
“方老师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众人欣喜若狂,一想到今后的工资待遇、福利分红等也跟着蹭蹭上涨,内心就格外激动。
王硕欲言又止,但最终还是开了口:
“方老师,既然工作室要扩张,那人员方面是不是也要扩招?”
“不错。”
方言点了下头。
王硕接着追问,自己能不能推荐两人到工作室。
方言道:“说说看,你想要推举的都有谁?”
“这第一个人您想必也认识,就是《青年文学》的编辑,马卫都。”
王硕简单地道出他们两人的渊源,此前有部《橡皮人》的作品在《青年文学》发表,马卫都就是自己的责任编辑,如此一来二去,渐渐地就熟络起来。
方言倍感意外,“怎么,他在《青年文学》呆够了,想要跳出来?”
“可不是嘛!”
王硕说:“特别是我跟他讲起我在编辑部的各种事,别提有多么羡慕我这神仙般的日子。”
“马卫都的确是个人才,有丰富的写作和编辑经验,正是今后我们正规化、公司化所需要的人。”方言笑了笑,“除了这个马未都,你要推荐的另一个人是谁?”
“他叫‘刘振云’,您远在香江,或许没听说过他。”
王硕说刘振云最近凭借着“新写实主义文学”,脱颖而出,成为文学界新晋的翘楚。
侣海晏道:“他常常跟人说,您是他的偶像,是他文学道路上的启蒙老师……”
“噢,竟还有此事?”方言饶有兴趣道。
“这话一点儿都没错,他的写实里或多或少都有您的几分影子。”
王硕说:“咱们以后要新写实电视剧、电影的剧本,这个人肯定能派上用场!”
方言和余桦、侣海晏等人相视一笑,没有马上做出答复,而是非常“民主”地征询众人的意见。
“既然你们都觉得王硕推荐的人行,那就这么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