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皇甫嵩 (第2/2页)
然后设奇计惑乱对方,趁夜出击,大获全胜。
这是皇甫嵩对黄巾军的第一战,颍川、汝南等地得以平定。
接着,皇甫嵩率军东进,在仓亭,擒斩黄巾军将领卜已。
此时,董卓等刚吃完败仗,是皇甫嵩力挽狂澜,继续进攻,击败了张梁,彻底扭转了不利局面。
然后,皇甫嵩率军北上常山,击败张宝,摧毁了黄巾军最后一支主力部队。
烽火燎原的黄巾起义至此告终。其间战功,皇甫嵩稳居第一。
“又有一次,中常侍张让曾私下找到皇甫嵩,公开索要五千万钱,皇甫嵩没有答应。”
“赵忠、张让两人于是怀恨,在皇甫嵩讨伐边章等人时,趁机向汉灵帝刘宏进谗言,诋毁皇甫嵩征战无功,耗费巨大。”
“同年七月,刘宏听信谗言,征召皇甫嵩入朝,将其贬职降爵,收回其左车骑将军印绶,又削减其封邑六千户。”
“中平五年十一月,凉州人王国叛乱,举兵围攻陈仓,汉灵帝刘宏重新启用皇甫嵩,任命他为左将军,指挥前将军董卓,各自率领两万人前往征讨叛军。”
“董卓建议快速进兵陈仓,解除叛军的包围,皇甫嵩没有听从,认为陈仓城虽然小,但是城池坚固,王国虽然兵势强盛,难以攻破;”
“只要敌人不能攻克陈仓,自己以逸待劳,不用调兵遣将就能取得胜利。”
“王国率众围困陈仓城,从冬天一直到次年春天,持续了八十多天,因为城池坚固,始终不能攻克。”
“中平六年二月,王国的叛军疲惫不堪,果然自行撤退。”
“皇甫嵩率军追击,董卓认为穷寇勿追,困兽犹斗,追击王国的军队不能取胜。”
“皇甫嵩却认为王国的军队已经丧失斗志,自己以精兵对阵疲惫之敌,定能大获全胜。”
“皇甫嵩于是独自率军在前追击,命令董卓率部作为后援。”
“皇甫嵩击败叛军,取得大胜,斩获敌军首级上万,王国逃亡被杀。”
“董卓羞愧不已,因此对皇甫嵩暗中忌恨。”
“中平六年,朝廷征召董卓入朝担任少府,董卓没有就职。”
“朝廷不能牵制董卓,加之汉灵帝病重,于是任命董卓为并州牧,其部下兵马归属皇甫嵩统领。””
“董卓上奏,不愿交出兵权。”
“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当时在军中,他认为董卓心怀篡逆,包藏奸心,而且其人凶狠暴戾,将士都不归附于他;”
“皇甫郦劝谏皇甫嵩起兵讨伐董卓,以彰显忠义,铲除祸患。”
“皇甫嵩认为董卓固然有罪,但是讨伐也需要得到皇帝的诏命,应该上奏朝廷裁决此事。”
“皇甫嵩于是上疏汉灵帝刘宏,董卓遭到刘宏斥责,因此更加怨恨皇甫嵩。”
“同年四月,汉灵帝刘宏去世,少帝刘辩继位;”
“同年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初平元年,董卓专权,把持朝政;”
“当时皇甫嵩率兵三万驻扎在扶风郡,与京兆尹盖勋密谋讨伐董卓。”
“恰逢董卓征召皇甫嵩入朝担任城门校尉,打算趁机杀掉他;”
“皇甫嵩部下长史梁衍认为董卓妄自废立皇帝,如今征召皇甫嵩入朝,必然加害于他;”
“梁衍劝谏皇甫嵩举兵讨伐董卓,迎接汉献帝前往长安,同时与举兵讨伐董卓的袁绍等人的义军东西呼应,必然能够击败董卓。”
“皇甫嵩没有听从,于是前往京城。”
“皇甫嵩到达京城,果然被逮捕下狱,即将被诛。”
“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与董卓交好,他从长安逃到洛阳,归附董卓,董卓设宴款待;”
“皇甫坚寿抢步向前,当众与董卓争辩,叩头流泪,希望董卓能赦免父亲皇甫嵩;”
“在座的人都受到感动,纷纷起身离席,帮助皇甫嵩求情。”
“董卓于是起身,拉着皇甫坚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又下令释放皇甫嵩,并任命他为议郎,后又升任御史中丞。”
“初平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等人诛杀董卓;”
“朝廷任命皇甫嵩为征西将军,不久又升任车骑将军。”
“同年六月,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举兵攻陷长安,杀死王允等人。”
“李傕、郭汜把持朝政,同年八月,皇甫嵩升任太尉。”
“同年十二月,皇甫嵩被罢免太尉之职,改任光禄大夫,不久升任太常。”
“兴平二年,李傕、郭汜作乱,举兵互相攻击;”
“不久,皇甫嵩病逝,皇甫嵩死后,汉献帝刘协下诏追授其骠骑将军印绶。”
苏轼:当皇甫嵩战功威震天下的时候,汉阳人阎忠建议皇甫嵩自号称王、夺取天下。
可皇甫嵩却坚定地说要“委忠本朝,守其臣节”,拒绝了阎忠的建议。
理性来看,在当时的昏暗政局下,宦官专权,诽谤潮生,皇甫嵩统帅强劲的汉军精锐,为将在外,更易招致猜忌,所以,阎忠建议不无道理。
但皇甫嵩还是坚守初心,即便横遭非议,也无怨无悔。这是高风亮节的忠贞本色。
东边的黄巾军刚刚平定,西边甘青一带的羌人又起事了。
金城人边章、韩遂带领羌人,攻打三辅地区。
汉灵帝遂调皇甫嵩回镇长安,保卫皇陵。
皇甫嵩率军与凉州羌军作战,击败羌军统帅王国,彻底平定了羌乱。
可是,此时的东汉政局翻云覆雨,波谲云诡。
汉灵帝驾崩,何进谋诛宦官,何太后不肯下诏,于是何进召董卓进京。
其间诛杀宦官、董卓把持朝政的过程,是史上少有的宫廷内乱。
而董卓嫉妒皇甫嵩,且两人本有过节,所以,董卓准备对皇甫嵩下手,逮捕了皇甫嵩。
但由于皇甫嵩威望极高,且赖各种力量的救援,他才得免死,被任为御史中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