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诸葛恪 (第1/2页)
诸葛恪是吴国大将军诸葛瑾的长子,年少就以才华闻名,能言善辩,吴主孙权对他很是欣赏。
诸葛恪成年后,官拜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人随侍太子孙登讲论道艺,并与他们为友。
不久,诸葛恪从中庶子升任左辅都尉。
孙权几次大会朝臣,故意当众刁难诸葛恪,都被他机智化解。
诸葛恪才思敏捷,孙权觉得他不寻常,打算让他担任节度官,掌管军队钱粮调度,试探其处理政事的才能。
但钱粮调度文书繁琐,非诸葛恪所长,改任其领兵。
“东吴嘉禾三年,诸葛恪请求领兵平定丹阳。”
“诸葛恪认为丹阳山路险阻,山越人彪悍勇猛,吴国虽多次发兵围剿,但只得到一些边缘地区的平民而已,其余山民藏匿深山远林,不能全部抓获。”
“诸葛恪请求到丹阳主政,诱降山越人,三年可得兵卒四万。”
“孙权于是任命诸葛恪为抚越将军,兼任丹杨太守,还授与他骑兵仪仗队三百人。”
“授官仪式完毕,孙权还让诸葛恪布置好仪仗队,擂鼓吹号,列队开道回家。”
“诸葛恪就任后,便致书邻近四郡地方长官,要求他们守境安民,约束军队。”
“诸葛恪命令将领分兵防守险要地段,只修缮防御工事,不与山越人交战。”
“等到庄稼将熟之时,就纵兵抢先收割,连种子也不留下。”
“山越人吃完旧粮,新粮又不能收,饥饿困苦,逐渐出山投降。”
“诸葛恪告谕属下,对于投降的山民应多加教化,迁到外县定居,不得嫌弃怀疑、随意拘捕。”
“白阳县县长胡伉抓获山民周遗,周遗本是凶恶之徒,不得已出山投降,内心却图谋叛乱,胡伉将他绑送到郡府。”
“诸葛恪认为胡伉违背命令,将他斩首示众,并将此事上奏朝廷。”
“山民听说胡伉因抓人获罪被诛,知道官府只是想要他们出山而已,于是扶老携幼相继出山归降。”
“三年后,所得山越人口全如诸葛恪预料的那样,诸葛恪将其老弱迁居平原,收丁壮为兵,得四万人,他自领一万,其余三万分发诸将。”
“东吴嘉禾六年,孙权嘉奖其功劳,升任诸葛恪为威北将军,封都乡侯,屯兵庐江皖口。””
“东吴赤乌六年正月,诸葛恪轻兵袭击魏国舒县,俘虏当地百姓而回;”
“同年十一月,诸葛恪又派斥候查探道路,打算夺取魏国寿春,孙权没有同意。”
“魏国司马懿领兵攻打诸葛恪,孙权将诸葛恪调往柴桑驻守。”
“东吴丞相陆逊对诸葛恪素来评价不高,诸葛恪知道陆逊听了谗言,猜疑自己,于是写信向陆逊解释,讲述任用人才不可求全责备,应该以大局为重的道理。”
“不久陆逊去世,东吴赤乌九年九月,诸葛恪升任大将军、督左部,假节,代替陆逊镇守武昌,统领荆州军政。”
“东吴太元元年十一月,孙权久病不愈,太子孙亮年龄尚幼,征召大将军诸葛恪入朝辅政,兼任太子太傅,中书令孙弘兼任少傅。”
“孙权诏谕各级官员,除生杀大权外,诸葛恪总揽内外军政大事。”
“此外,孙权还特意为诸葛恪建造府邸,安排侍卫保护。”
“东吴神凤元年二月,孙权病危,召集诸葛恪、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侍中孙峻入朝,托付后事。”
“同年四月,孙权病逝。孙弘与诸葛恪素来不睦,担心遭到打压,于是封锁孙权去世的消息,打算假传诏书诛杀诸葛恪。”
李白:孙俊把这件事告诉诸葛恪,诸葛恪请孙弘前来商议大事,将其诛杀。
孙亮继位为帝,诸葛恪升任太傅。诸葛恪采取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取消秘密监听之事,裁减军政冗员,降低赋税,每一项举措都惠及百姓,国人无不欢愉。
诸葛恪每次外出,百姓引颈相望,都想一睹其风采。
诸葛恪掌权后,有意打压孙吴宗室,不想让孙氏诸王居住在长江边上的军事要地,于是让齐王孙奋迁到豫章,琅琊王孙休迁到丹阳。
孙奋不愿迁居,又多次违反法度,诸葛恪写信以汉朝宗室图谋篡立的事情劝谏他,孙奋得信后心中恐惧,这才迁居到豫章。
东吴建兴元年十月,诸葛恪征集民夫修筑废弃的东兴大堤,左右两端连结山岭,各筑城一座。
大堤建成,诸葛恪派将领全端、留略各率千人守卫两城,他率军返回都城建业
魏国认为吴国军队进入其疆土,耻于受辱,同年十二月,魏国命大将胡遵、诸葛诞率兵七万进攻东兴,打算围攻两城,毁坏阻遏湖水的大堤。
诸葛恪亲率大军四万,昼夜兼程赶来救援东兴。
魏将胡遵等人命令士兵建造浮桥渡湖,将军队安置于堤上,分兵进攻两城。
城筑在高险之处,仓促间难于攻拔。诸葛恪派将领留赞、吕据、唐咨、丁奉为前军部队。
当时天寒下雪,魏军众将聚会饮酒,看到留赞等人兵少,于是解甲畅饮,只戴头盔拿着战刀与盾牌,在堤岸嬉闹,不布置军阵迎敌。
留赞等人率兵上岸,鼓噪呐喊,拼命砍杀。
魏军受惊四散逃走,争渡浮桥,桥坏绳断,魏军纷纷跌入水中,自相践踏,死者数万。
诸葛恪大破魏军,一战而胜,斩杀魏将韩综、桓嘉,缴获魏军粮草辎重无数,凯旋而归。
东吴建兴二年二月,诸葛恪因战功进封阳都侯,兼任荆州牧、扬州牧,督领朝廷内外诸项军事,获赏赐黄金一百斤,马二百匹,丝帛、麻布各一万匹。
东兴大捷后,诸葛恪声望日隆,于是有了轻敌之心,招致失败。
东吴建兴二年三月,诸葛恪欲兴兵伐魏。
大臣纷纷认为国力不支、军士疲惫,不宜兴兵。
诸葛恪不听劝谏,违背众意出兵,在各州郡大举征兵二十万人,百姓骚动不安,诸葛恪由此失去民心。
同年四月,诸葛恪率大军攻打淮南,劫掠当地百姓,部将中有人建议,大军深入,
百姓必然躲避战乱而逃走,不如只围困新城,魏兵必来救应,然后围城打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