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胜利结算,华夏第二 (第2/2页)
这次团建只有三天时间,行程安排得很紧凑。其他业务负责人述职结束后就可以在山庄放松游山玩水,但作为集团领袖的陈默不行,他还要连续参加多场会议,属于是被车轮战的命。
白天主持完集团本部会议后,晚上他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与各子公司负责人单独会谈。
第一位是打的出行的王炜建。
“去年新美大完成'三合一'时,饿了么的应对策略你应该很清楚。”
陈默开门见山,“今年出行领域也出现了滴滴的'三合一'该怎么做不需要我多说了吧?我只强调一点:彼岸对饿了么的支持力度,同样会给到打的出行!
嗯?等等顺风车?你详细说说。”
通过王炜建的介绍,陈默了解到滴滴刚上线的顺风车业务。打的出行团队经过分析,认为这个业务确实很有必要,已经开始筹备相关项目,预计年后可以上线。
“顺风车”陈默喃喃,其实他听到这个词第一反应就是那些与顺风车相关的安全事故案例。
经过王炜建的进一步解释,他理解了顺风车对出行平台的重要性。
就目前而言,无论是专车、快车还是出租车,本质上都属于刚性运力,这种传统运输方式天然存在一个波峰波谷的问题。
简单点说,人们一天有两个时间段的出行高峰,那就是上下班的早晚高峰,甚至有些城市还有夜生活的小高峰,比如长沙.
高峰期运力不足带来的后果就是用户因为打不到车而怨声载道,随后虽然网约车企推出加价的策略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用户高价打到车,心理也不爽,没打到车更是骂声连连,属于两头堵。
可站在企业的角度而言,如果按照波峰的需求去配置运力,必然会迎来严重的亏损,因为波谷的时长要远远高于波峰的那几个小时。
这种亏损的程度可比烧钱补贴还要大,因为早晚高峰除了双休,哦.也有可能单休,基本每天都存在。
如果像云计算一样,能动态调配资源就能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顺风车应运而生。
首先是要有人有车;其次愿意在上下高峰时期开车;第三不能和专车和快车司机重合;
综合以上因素,唯一符合条件的就是数量庞大的自驾车上班族,他们是天然的顺风车主。
顺风车业务也是合并后的滴滴一个月后,推出的首个产品
而且这个群体极其庞大,全国每天出行量接近一亿次,只要撬动10%,就有1000万辆车可以提供服务。
要知道打的出行发展近2年,也不过刚达到这个量级。
滴滴顺风车业务,也是滴滴和快的合并后推出的首个项目.
“我们的顺风车项目已经启动,争取在春节前上线”王炜建汇报道。
陈默抬手示意暂停:“我看到了这个业务的前景,但有几点安全问题需要解决。”
接着,他把货拉拉、郑州空姐、乐清等案例化用大壮和小美套用了一下进行案例描述,说明了可能存在的风险。
“想搞顺风车业务可以,事前的审核筛查机制、事中的预警监控机制、事后的应急响应机制考虑过么?司乘双方的权益如何保障?出现风险,作为平台方我们的预案是什么?三方各自的法律风险有没有了解过?”
陈默一连串问题仿佛一套犀利的组合拳,直接把王炜建的汗给问出来了,“这个.”
“我不要你现在回答,回去跟你的团队好好研究,我们做事要具有积极的悲观主义者心态。
抬头盯着对方的数据和市场固然重要,但更要低头看着脚下走的路,时刻把我们的用户在心上。
把这几个关键环节考虑好,处理好,才能上线。
你记住,不只是顺风车业务,打的出行安全预算不得低于10%!(业内平均6-8%)
先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再开展业务。就像编程要先写好单元测试,才能减少出错概率。
不必追求首发优势,先快不是快,让滴滴在前面投石问路,我们再摸着滴滴过河岂不更好去吧!”
虽然被问得汗流浃背,但王炜建内心对陈默更加钦佩,好像什么问题,他都能直指问题的核心,短短几句话就给出了方向。
“明白!”王炜建既紧张又充满干劲地离开了。
看着后续一长串名单,饿了么张旭豪、字节张一鸣、米哈游、游科的冯骥
陈默叹了口气,看来自己要速战速决了,单挑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