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二章 子夜兵变 (第1/2页)
进京勤王,清君侧等等,这些看似正义的理由,古往今来被无数野心勃勃之辈用过之后,它们已经变成了谋反的代词。
种建中没想到,自己居然有用到这个词儿的一天。
是谋反吗?种建中不清楚,折可适的解释很正当,反正是姓赵的江山,自己不过是拥戴其中之一罢了,怎能算谋反?
掩耳盗铃也罢,总之,理由正当了,做起事来也就理直气壮了。
“既然大家都无异议,那么,明晚子时行动,遵殿下之令,控制陈松龄,夺回燕云兵权。”种建中咬牙狠狠地道。
宗泽突然道:“事成之后,燕云兵马不能全部南下。”
众人一愣,纷纷看向他。
宗泽缓缓道:“莫忘了,我们还有守土戍边之责,北方辽国未灭,他们仍然不甘心失败。”
“若我们将燕云十万大军全部撤走,辽国兴许会趁虚而入,重新占领燕云十六州,那时我等不仅会成千古罪人,也连累殿下一生清名受损,被后人唾骂。”
众人面面相觑,种建中点头道:“老宗所言有理,燕云大军不能全部带走,至少留下两万兵马,装备齐全,粮草充足,时刻防备辽国趁虚而入。”
众人也纷纷点头。
家国大义他们一向是分得清楚的,这些人天南海北能聚在一起,拧成一股绳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家国大义。
种建中道:“那就说定了,留下两万兵马戍边,其余的八万大军南下进京!”
沉吟片刻,种建中又道:“殿下昔日发现了西北军章帅麾下的一位人才,名叫郭成,如今正守备河间府。殿下说此人善守,可委以重任。”
“这次我等率大军南下,留下的两万大军不如交给郭成,毕竟是殿下选中的人物,定是有几分本事,人品想必也靠得住的,诸位以为如何?”
在座众人无异议,纷纷点头赞同。
宗泽又道:“还有一事,大军调动,必须要朝廷枢密院的调兵公文,否则沿路遇到官府和驻军查问,我等拿不出公文,会被当作叛军,惊动朝廷的。”
种建中却微微一笑:“此事殿下已为咱们办妥。”
说着种建中从怀里掏出两份公文,一份是枢密院的调兵公文,另一份是兵部的公文,按理说大宋朝廷调兵,还需要官家的亲笔旨意,三者合一,军队的调动才合理合法。
不过赵孝骞钻了这个空子,官家驾崩,新君未立,所谓的官家亲笔旨意,在新君登基之前,自然是不需要了。
两份公文传示众人后,大家都露出了释然的表情。
“殿下果真厉害,这种公文居然能弄到手,他是咋做的?”折可适咧嘴笑道。
“殿下自然有殿下的本事,不然咱们能对他如此服帖吗?”宗泽瞥了他一眼道。
“有了这两份公文,我大军南下,沿路便畅通无阻了!”狄谘喜滋滋地捋须笑道。
种建中缓缓道:“明晚子时,我亲自带百名亲卫进帅帐,请陈松龄交出帅印,然后将他关在幽州城里,直到我等汴京事成,再论处置。”
说着种建中忽然站起身,凛然道:“诸位,千秋功业,富贵荣华,在此一役,咱们既然选择跟随殿下,那就毫无怨言,一条道跟下去。”
“大宋祖宗基业得来不易,江山无主,唯有殿下这样的英雄才配天下共主之位,也只有他,才能将大宋基业发扬光大,我等粗鄙武夫才有开疆拓土,恩荫子孙万世的机会。”
“明晚之后,我与诸公跟随殿下,共谋大事,昔年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方有后来的贞观之治,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方有后来的开元盛世,我等今日愿效之,斯役之后,我大宋必将迎来自己的盛世!”
“诸公,同往矣!”
营帐内,众将激动兴奋却努力压抑了声音,低吼道:“吾愿同往!”
第二天,深夜。
陈松龄披着厚厚的大氅,缓步走出帅帐,仰望月晦星稀的夜空。
大营里一片静谧,只有周围间隔的火把照明,衬映着夜色,显得愈发孤寂幽冷。
这几日陈松龄的身体不大好,不知为何,他好像吃坏了肚子,每日上吐下泻,整个人都快折腾散架了。
嘱托种建中从幽州城里请来大夫诊治,大夫开的方子却不温不火,喝了几天的汤药,却总不见好,仍然每天上吐下泻,病情没有半点缓解。
原本一步步拿到燕云兵权,笼络将士人心的计划,由于身体的原因,不得不迟缓延后。
这几日陈松龄只能躺在帅帐里,就连军务都只能交给许将和种建中,更别提深入普通将士营帐,拉拢将士的人心了,他根本动弹不得。
而官家驾崩的消息,对他来说更是惊天噩耗,心情哀恸之下,身体好像更差了。
今夜陈松龄的身体似乎稍微好转了一些,多日未曾走出帅帐,这才出来透一透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