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四章 定制(四) (第2/2页)
权贵官员、特务、内宦,这三方总不可能联合到一起,自古官员不可能和特务玩到一块,玄羽卫嬴政又不会交给宦官管理,而且嬴政也会故意挑拨三方的关系。
嬴政也正式制定了密折制度,全天下正五品及其以上官员皆可直接向皇帝递密折。
并且鼓励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上奏人撰写奏折不得泄密,不经任何机构、人员,直达御前。
这个制度看着简单,实则效果极其显著,这让所有高官陷入囚徒困境,让他们团结更加困难,同样皇帝得到的信息也会更加全面真实。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嬴政永远不会只信一方的信息,必须多方面确定,综合判断。
这世上所有正确的决定,都一定是取决于尽可能正确、尽可能全面的信息而决定的。
朝堂上上下下,自中央到地方,权力设计也是相互制衡,其主要部门下属职责,总有一些合适的被其他部门拿走,原理类似于行政区域的‘犬牙交错’,就像户部和量部、量部和商部、内阁和通政司、刑部和大理司御史台等,全是权力制衡。
地方军权被各种限制并管,中央禁军由嬴政直管,中高层军官皆由嬴政任免,主打的就是安全!绝对集权!
嬴政在这套官制规划中,设计了多达一百六十多对权力制衡,主打的就是稳!
这一套在这个时代,是过于先进了,比之原先,那是详细完善、且权力制衡强太多了。
但是很有必要,先前的体制还是太过粗糙,权责不清。原先的政府规划,看似简洁,实则风险高,并且杂乱无序。
国家变大,行政机构是必然要更加庞大的,也必须也跟着变细,否则便有太阿倒悬之危。
看似新增了许多官职,实则完全没有。
先前的官职不是没有,需要做的事,做事的人和职位一直在,只是官名,权力大小不同,并且职责也不清晰。
事情就在那里,不可能因为没有现在改了一个名的官职,在以前就没人做了。
以前大大小小全挤压在三公九卿下,既不利于权力制衡,也不利于权责分明。
就像少府,原先就是庞然大物,许多事情都是单独列出来的官职,乱的不行,实际上这都不是好事。
还有就是基层,别提什么皇权不下县,谁提谁死。
权力永远不会真空,朝廷不官方占有,自有士绅乡贤,地主大户去占领,而这群人除了侵蚀朝廷的权力和威严,其他的都不会做。
朝廷(皇帝)的利益,可不能任由他们去侵蚀,必须在朝廷掌握之下。
现在把蛋糕分细了,实际上吃亏的只有最高层,他们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然而所有中低层,包括部分高层,都是受利的。
一项制度,如果由最高统治者推行,然而绝大多数人,并且是部分高层、所有中低层都赞成,那这项制度就必然成功,少数的那几个最高层根本挡不住。
而最高层的这几个,嬴政也会给出可以让他们欢天喜地的赏赐去安抚。
他们这几个人也不会想着去阻挡嬴政,没一个这么蠢的。
能做到这一切,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关键点,那就是造纸术和印刷术,这两样东西太重要了!
正是有了这两样东西,才可以让政策真正大范围的传播,做事留痕。
包括先前做的太多事,都离不开这两样。
就百家新编撰的典籍,如果没有这两样想要推广,那可真是要等到猴年马月去。
先前官员自治权较强,就是因为政令传播困难,做事难以留痕。政策的推广传播也是困难,就靠两张嘴说,那得说到什么时候去?
竹简各种不便,造价昂贵,并且难以大规模推广。
许多政令,政策,制度不是想不到,但是客观因素限制,根本做不到。
没有造纸术和印刷术,太多的东西就没有办法大规模推广,人才也无法大规模培养,做事无法留痕,种种原因加在一起,只能给各部门长官地方官较大的自治权。
当然,也有很多历朝历代靠吃过的亏才摸索出来的经验,现在嬴政就已经把这些坑给避过去了。
常言道前车之鉴,后车之师,现在嬴政顺着经验把坑给避过去,但是这些官员们可没有,他们一个不小心还是要掉坑里去的,两相对比,此消彼长,更能牢牢的把控住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