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二章 东巡大计 (第2/2页)
而‘深度之’,则是由一到二,由二到十,从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变成就事论人,过甚其实。无限上纲上线,将问题与忠诚挂钩,打击异己,压制言论。无论什么事,无论什么人,一切都恶毒揣度其心思,扯到忠诚与否的心思上,扯到人品如何的瑕疵上。不支持,有异议,就扣上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帽子。让那些想要做事的,也只能跟着喊口号或沉默。
这三板斧下去,保证什么人什么事也做不成,任是什么好事也要变成祸国殃民的完蛋事,搞得是民怨沸腾,朝廷威信尽丧,而且是防不胜防,甚至无处可防。
还有最重要,最防不胜防的‘大赞之’,这就是把决策人夸到天上去,许说对不许说错,让决策者彻底陷入信息茧房。当不了解事实,他做出的一切决策都会是错的。并且用不绝于耳的夸赞让其陷入膨胀之中,使其刚愎自用,再难从天上下到人间。
这一招要搭配上‘深度之’一起用,让那些想说真话想办实事的也说不出口,效果极其显著,而且是必然有用。
这些‘忠臣干吏’,全部坚决地执行了上面的政策,并且主动充分的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但是后果嘛.
而且想要处理这群人都难,这是不听命令吗?不是。恰恰相反,是太听了。
但他们是真的听命令吗?当然更不是。
想要尽可能减少这种情况,就只能持续不断的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压制地方势力,做好权力制衡,加强监察体系,做好信息收集,厘清权责分配,构建梯形授权,限制官员权力,尽量赏罚分明,同时适当放开言论,以及最重要的广开言路。
同样,皇帝应对这几招也不是没有具体的办法了,这个就看水平了。
大致招数:针对加倍之:以术破术,明暗相制,设置阴阳二令,构建官员矛盾制衡。
针对扩大之:以权制权,分层分列,宽严并用,收放有度。
针对深度之:以毒攻毒,借力打力,腹诽妄议为罪,安插朋党内奸,互相撕咬恐惧平衡。
针对大赞之:虚实相生,明暗互证,保持距离,不形于色,喜怒无常。
这些招用下来,也基本够用了,毕竟下面官吏也皆是不同,针对某些事只是有着些许的默契,并不是真的团结一致。
皇帝的命令有人听才是皇帝,可是能不能真正真实执行,才能确定朝廷的权力。
嬴政用御史、密卫、内官、还有秘折制度,这么多方式收集信息,为的就是兼听则明!
针对任何事情的任何正确的决策,最基础的前提就是信息!
错误的题能有正确的答案吗?
三军未行,粮草先行;而更在此之前,战事未启,间客先动。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治国更是如此!或者说,做人做事都是如此。
这些道理嬴政都懂,但是遗憾的是,他也做不到。从太久之前,他就已经不喜欢有人忤逆他了。
而且因为他在一直对,现在都快没人敢劝谏他了,现在他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对的。
毕竟道理很简单,天帝下凡的圣君怎么会有错呢?皇帝陛下怎么会有错呢?
哪怕是天下错了,也不可能是皇帝陛下错。
即便是动心忍性那么多年,嬴政现在也是控制不住的有些发飘。
嬴政怕的就是陷入‘大赞之’,那就完犊子了。威望和权力越大的君主,越没有制衡的君主,破坏力越大!
为此嬴政不得不在大朝会下令,翰林院增设‘拾遗’和‘补阙’为谏官,专职劝解规劝皇帝决策和言行,并定下规制,谏官和御史不因言获罪。
随即加封了许多正直有才之人为谏官,虽然最后还是没忍住,给郭开和姚贾这两个明面忠正的人也加封了拾遗一职。
另外嬴政也表示广开言路,鼓励进谏,甚至不惜借用齐威王的话。
“群臣吏民,能面刺朕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朕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朕之耳者,受下赏。”
对此得来了赞扬一片,也有那么些许言辞小心,不疼不痒的劝谏。
但是言辞激烈的劝谏,一年多了,还没一次。
皇帝,始皇帝,难道真就不会犯错吗?
对此,嬴政虽然无奈,但是他自己心底里也保证不了,要真的听到比较不好听的,到底能不能忍。
大概、可能、也许、应该、或许、好像.
还是不说了。
始皇帝二年八月,神都的夜晚,月色如水,洒在街巷,为这座都城披上一层银纱。
接连忙碌了好几天的农育署署正刘季刘师傅,刚得了些许空闲,便迫不及待地拉着卢绾和萧何、曹参、樊哙几人,还有不知怎么和他搞到一块的张良,在自己家中小聚,饮酒解乏。
刘季的小院中,几盏灯笼散发着柔和的光,还有美不胜收的太平明月,照亮了桌上的酒菜。
几人此时在神都也都立稳了脚跟了,起码不是什么小虾米了,在神都也算得上小龙虾了。
几人在刘季的小院对着月色饮酒,一时欢快其乐融融,不过一向主导宴饮气氛的刘季,今日却有些魂不在焉,只是静静饮酒,手中的酒杯时不时轻轻晃动,酒水在杯中泛起微微涟漪。
酒过三巡以后,温文尔雅的张良微笑道:“刘兄,不知何事心中纠结?也可说来给大家听听,一同出个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