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杀疯了 (第2/2页)
“哦对,《编辑部》里那妈宝男。”
“不能吧,那么丑。”
“谁知道怎么想的呢。”
孙长春默默听着,他左边是个烫着爆炸头的姑娘,头发不时扫过他脸颊,发胶味刺鼻,右边是个穿中山装的老先生,手里紧紧攥着已经被捏变形的票根。
“这阵势。”孙长春心想,“比去年抢购彩电还凶。”
他是个单身青年,也是一名江弦的忠实读者,更是《顽主》这篇的死忠迷。
听说《顽主》上映,他是千方百计,才弄来这张厂里给的电影票,一个人过来看。
正琢磨着,门终于开了。
人群像决堤的洪水涌进去,孙长春被推着往前冲,差点绊倒在门槛上。
他回头看了眼,外面还有黑压压一片人,扒着窗户往里张望。
礼堂里,吊扇拼命旋转,也驱不散近千人体蒸腾的热气。
银幕上还放起了广告,是一款洗衣粉,但没人注意,因为观众的喧哗声盖过了喇叭,人们忙着找座位,呼朋引伴,空气中飘浮着躁动的尘埃。
孙长春在倒数第三排找到自己的位置,刚坐下就发现扶手早被前后的人占据。
他只好挺直腰板,紧盯着银幕。
灯光暗下的那一刻,整个礼堂突然安静,只有此起彼伏的呼吸声,还有谁不小心踢到铁椅腿的闷响。
米黄色的字幕“三T公司”出现在银幕上时,第一波笑声就开始了。
葛尤光溜溜的脑袋出现在银幕上,那副要死不活的腔调:“替人解难、替人解闷、替人受过……”
“这是葛尤?比《棋王》里完全变了个人!”旁边有人小声惊呼。
孙长春没说话,看着银幕上那三个无所事事的年轻人,看着他们开办“三T公司”,替人谈恋爱、替人挨骂、替人当孝子贤孙。
每个荒诞的情节都引发更大的笑声。
当马青站在广场上大喊“谁他妈敢惹我”时,整个礼堂的笑声几乎要把屋顶掀翻。
但孙长春注意到,笑声在某些时刻会突然变得稀薄。
当杨重对刘美萍说“我爱你”却面无表情时,当孙长春对宝康说“我们是朋友”却眼神飘忽时,他听见周围传来几声若有所思的“啧”。
穿中山装的老先生在孙长春右边正襟危坐,大部分时间保持沉默,只在马晓晴哭着喊“我跟你没完”时轻轻摇头,但孙长春瞥见他嘴角有几次没能压住的上扬。
爆炸头姑娘笑得最大声,尤其看到潘虹饰演的丁小莉出现时,她使劲拍打身边女伴的肩膀:“跟我姐们儿太像了!也是这么个劲儿!”
影片进行到“三T文学奖”颁奖礼那场戏,荒诞感达到顶峰。
假冒的颁奖典礼上,作家、评委、观众个个煞有介事,京剧演员翻着跟头上台,健美运动员摆着造型。
礼堂里的笑声变得复杂起来,有人前仰后合,有人若有所思,还有人像孙长春一样,笑中带着点说不清的涩。
当银幕上的孙长春说:“哥们儿就喜欢俗的!”时,孙长春听见身后传来清晰的评价:“拍的真好,真他妈痛快!”
影片在“三T公司”关门大吉中走向尾声。
葛优、张国立、梁天三人坐在空旷的办公室里,看着曾经热闹如今冷清的空间。
最后他们走上街头,混入熙熙攘攘的人流。
字幕升起时,灯光没有立刻亮起。
黑暗中,孙长春听见四周响起零星掌声,很快掌声连成一片,变得热烈而持久。
有人吹口哨,有人高喊“牛逼”,还有人讨论着刚才的剧情。
“你看懂了吗?什么意思啊?”
“就是说咱们这代人呗,无所事事但又想干点啥。”
“太颓废了,”有个女孩说,“教人不学好。”
“你懂什么,”她身旁的男孩反驳,“这叫真实!”
孙长春随着人流往外走,注意到好几个年轻人还沉浸在电影里,模仿着葛尤的台词:
“这日子过得真没劲。”
“爱怎么着怎么着吧”。
影院外,没票的人群还没完全散去,三五成群地讨论着。
黄牛在人群中穿梭,哑着嗓子问:“有谁出票吗?”但显然没人愿意出手。
他继续往前走,经过几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他们正为“后现代主义”和“解构”这样的词争得面红耳赤,这年代最热门的就是这些东西,就跟后世你得懂网络热梗一样,这些词儿也是和人聊天的基本功。
人流久久不散。
影院经理临时搬出扩音器喊话:“明后天票已售罄!”
还有不少黄牛举着用红漆写着“顽主”的纸板穿梭,五毛的票炒到了三块五。
《大众电影》编辑部那儿的编辑都惊了,完全没预料到《顽主》这部电影能火爆到这个程度,要知道当初在季度看片会上买片子的时候,《顽主》的拷贝销售量不太高,才一百一十多个。
也就是说,各省电影公司的代表并不太看好这部电影。
结果观众们的热情程度狠狠的扇了一把各省电影公司的脸。
随后又是上蹿下跳加拷贝.
“唉,也不想想是谁改的电影,就江弦这个名字就价值一百个拷贝。”一名编辑说道。
“一百个?少了,一百五十个。”
“两百个。”
编辑们七嘴八舌,身为《大众电影》这部刊物的编辑,比谁都更清楚和江弦挂钩电影的影响力。
“你们说这江弦真是神了。”有人开口道。
“怎么了?”
对方神秘一笑,“现在国内最受关注的两部电影是什么?”
“最受关注?”
“《末代皇帝》和《顽主》呗”
另一名编辑已经猜出答案,“都是江弦的手笔,真够厉害的。”
“这还没说电视剧呢。”
又有一编辑嚷嚷,“我可是听人讲了,最近央视那热播的电视剧《渴望》,我听说这也是江弦弄出来的。”
“咝。”
编辑部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