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勒紧裤腰带、好日子还在后头;下町惨案,日本军部最后的疯狂 (第1/2页)
山西,晋东南,阳城地区。
一个名叫“石磨村”的寻常村落里。
午后的阳光,温暖而和煦,洒在打谷场上。
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村民们脸上的笑容,也如同此前那饱满的麦穗一般,灿烂而真实。
只不过。
这份宁静和喜悦,很快,就被一阵急促的、响亮的铜锣声,打破了。
“当!当!当——!”
“都出来!都出来!”
“村长和上面来的干部,有要紧事要宣布咧——!”
村里的后生一边敲着锣一边扯着嗓子,在村里的大街小巷,来回奔走。
村民们闻声,纷纷从自家的院子里走了出来,几乎所有人都带着好奇地向着村口那棵大槐树下的晒谷场聚集而去。
“上面来人了?”
“估计有什么事情要宣布吧?”
“前面听说打的很惨,恐怕没什么好事。”
“你小子总是瞎讲,不是又打了个大胜仗吗?”
“一直打胜仗,也没见这仗打完,小鬼子不还是占了那么多的地方吗?”
“至少小东洋打不进咱们晋东南,最近这两年小鬼子的飞机也没飞过来过。”
“是啊,比起别的地方的乡亲,咱们这里现在最起码不会饿死人,已经算得上是世外桃源嘞,多少人羡慕都羡慕不过来!”
很快,整个晒谷场,就站满了黑鸦鸦的人群。
人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不知道是出了什么大事。
村长是一个皮肤黝黑、饱经风霜的老汉,在本地年长,算是颇有威望。
站在一张临时搭起的土台子上。
他的身旁,站着一个穿着灰色中山装戴着眼镜的年轻人。
这是县里派下来的驻村干部,姓王。
基本上每个村子都会有这样一个驻村干部,用于宣传政策。
“乡亲们!”
“都静一静!静一静!”
村长老汉,用力地敲了敲手中的铜锣,等场面稍微安静下来之后,才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今天,把大家伙都叫来,是有个天大的要紧事,要跟大家伙说一下。”
他看了一眼身旁的王干部,然后深吸了一口气,仿佛下定了很大的决心,将那个足以让所有人震惊的消息,宣布了出来。
“从今天起!咱们村,要开始征收余粮了!”
“什么?征收余粮?”
人群,瞬间就炸开了锅,如同烧开了水的锅炉。
“村长!你没说错吧?啥叫征收余粮?”
“是啊!这地,不是说好了,是咱们自己的吗,怎么还要征粮?”
“前两天,不还听广播里说咱们在邯郸那边,打了大胜仗吗?”
“怎么打了胜仗,还要跟我们老百姓要粮食啊?这到底是打了胜仗,还是打了败仗啊?”
质疑声,抱怨声,此起彼伏。
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消失得无影无踪。
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困惑、不解,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慌。
他们想起了,以前的那些苛捐杂税。
那些被强征暴敛的黑暗日子。
难道好日子没过几年,就又要回到从前了吗?
眼看着场面就要失控。
一直没有说话的王干部。
走上前一步,对着台下,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他拿起一个铁皮做的扩音喇叭,用他那清晰而洪亮的声音,开口说道:“乡亲们!请大家静一静!听我把话说完!”
他的声音,仿佛带着令人信服的力量。
让嘈杂的场面,渐渐地,安静了下来。
“乡亲们。”
王干部看着台下那一双双充满了疑虑的眼睛,诚恳地说道:“我知道,大家现在的心里,一定有很多疑问,也一定有很多不满。”
“我向大家保证,我今天一定会把这件事,给大家伙,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邯郸-安阳大捷,是真的!”
“我们,确实,打了一场大胜仗!”
“把小日本,打得是屁滚尿流!”
台下,响起了一阵稀稀拉拉的掌声,但更多的人,还是将信将疑。
“那为啥还要征粮啊?”一个胆大的后生,在人群中喊道。
“问得好!”王干部赞许地点了点头:“这位小兄弟,问到了点子上。”
“我告诉大家,为什么要征粮。”
“因为,我们,光复了河南、河北大片的土地!”
“但是。”
王干部的声音,变得沉重起来:“那些地方的老百姓,他们,过的是什么日子?”
“他们,被日本人,盘剥了这么多年!”
“家里的粮食,早就被抢光了!地,也荒了!”
“他们,现在,连一口吃的都没有!几百万,上千万的同胞,都在饿着肚子啊!”
“我们是他们的亲人,是他们的同胞!”
“我们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饿死吗?”
一番话,说得是在情在理,让台下许多心地善良的村民,都低下了头,陷入了沉默。
“那也不能全都拿走啊”
“就是就是,拿走一半就算了呗,谁不知道现在粮食值钱啊。”
王干部一怔,正想要开口允诺些什么。
村长则是见情况不对,快速上前一步,用他那带着浓重乡音的土话补充道:“是啊,乡亲们,王干部说的,都是实话。”
“这事是上面亲自下的命令。”
“楚长官,是啥样的人,咱们心里,都有数。”
“他,不会亏待咱们老百姓的。”
“他说了,这次征粮,不是抢,也不是要。”
“是借。”
“各家各户,都留下足够的口粮,留下足够的种子。”
“剩下的粮食,咱们,就先借给国家,去救济那些受灾的同胞。”
“等战争结束了,等咱们把小日本,彻底赶出去了。”
“这粮食,国家,一定会还给咱们的!”
王干部也立刻补充道,“为了确保大家的生活,不受影响,从下个月开始,我们将以集镇、县城为单位,实行粮食和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
“也就是说,以后,大家伙的油、盐、布匹、煤炭,都由政府,统一免费供应!”
一个征粮,一个配给。
一个“出”,一个“进”。
这,就是楚云飞为应对当前困境,而制定出的“战时经济”组合拳。
村民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这煤炭都免费供应吗?”
“对了,还有那土盐,也是免费的吗?”
“咱们山西最不缺的就是取暖用的煤,更不缺吃饭用的土盐。”
“请乡亲们放心,生活必需品全部免费供应,公平公正!”
“至于冬装、棉服这些我们会优先供给前线的作战部队,也希望乡亲们能够理解,但上面发话了一定要尽可能的保障。”
“我们作战不仅仅是为了保卫国家,也是在家乡,保卫乡亲们免遭日本人的侵害。”
“方长官通电的时候也说了,胜利就在前方,这些都只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
百姓们躁动不已,众人窃窃私语。
“楚长官一言九鼎,说话可从来没骗过咱们。”
“用了这三四年的平价煤,缴的税还不到往常的一半,楚长官肯定没毛病。”
“现在肯定是出了什么大问题,不然的话怎么会这样呢?”
“我们交,我们相信楚长官,相信咱们的军队一定能够打胜仗。”
晋东南地区算是山西地区现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了。
这里的百姓堪称全省最为富足之地。
几乎没有遭到多少鬼子的侵扰劫掠,每年还能够积攒下来不少的粮食。
在粮食本位的山陕等地,家家户户都有一笔“存款”。
现如今,政策已经有所变化。
老百姓们心里虽然有些不舍,但那股最强烈的抵触情绪已经渐渐地,被一种“同胞之情”和对未来的“期许”,所取代了。
王干部高举右手:“乡亲们,现在勒紧裤腰带,等到打赢小东洋,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
“是啊,乡亲们,咱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嘞!”
这样的一幕幕,几乎在各地都在上演。
当然,也有不理解余粮征集制政策的百姓。
不过这些百姓是极少数。
绝大多数的百姓还是能够理解现状和苦衷的。
再加上。
各地基本上都有新训处,每个县都有至少一个连的部队,平日里面用于救灾抢先,应对有可能发生的空袭,持有武器装备的他们,具备一定程度的强制力,镇压个骚乱还是轻轻松松。
同一时间。
东京,下町区。
深秋的寒风,卷起街角的落叶和灰尘,打着旋儿,吹进那条阴暗潮湿的巷弄。
田中家那扇早已破旧不堪的木门,被“砰”的一声,粗暴地撞开了。
两个身穿国民服、手臂上戴着“兵事”袖标的征兵官,面无表情地,走了进来。
他们的身后,还跟着两个荷枪实弹的宪兵。
为首的征兵官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冰冷语气问道:“田中信雄,是哪一个?”
正在角落里,用破布,给小女儿花子,缝补着旧棉袄的田中信雄,身体,猛地一僵。
他缓缓地,抬起头,那张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而显得蜡黄的脸上,写满了惊恐和难以置信。
“我就是”
征兵官从公文包里,抽出一张盖着红色印戳的征召令,扔在了他的面前:“很好。”
“根据帝国最新颁布的《国民总动员法》,你田中信雄现已被正式征召入伍。”
“即刻跟我们走!”
“什么?”
一旁的妻子千代,闻言如同五雷轰顶。
她抱着怀中同样吓得瑟瑟发抖的女儿:“噗通”一声,就跪倒在了地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