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楚云飞归乡探亲;军统特工,绝密情报(求订阅) (第1/2页)
东条英机的一番话,让整个房间的空气,都仿佛变得粘稠而腥臭。
就连一直侍立在旁的内阁官员们,都忍不住感到一阵阵的不寒而栗。
很显然。
他们也清楚所谓真正的圣战到底指的是什么。
细菌战是反人类暴行!
要知道日本把细菌战作为国家的军事战略。
从1932年8月至1945年8月分别在日本国内、中国哈尔滨五常背荫河和平房地区建立了细菌研究基地,大肆进行细菌战研究和实验。
后来,根据天皇的敕令。
日本采取“以点带面、从北至南”逐步推进方式组建细菌战部队。
按照裕仁天皇在1936年的敕令。
日本军部在中国东北组建了哈尔滨七三一部队和长春一〇〇部队两支细菌战部队。
PS:臭名昭著的731是在原关东军防疫部扩编而成的,并非是36年才存在,是36年才正式组建,奉天蝗敕令组建731的,正是寺内寿一。
其后又建立了BJ一八五五、南京一六四四、广州八六〇四和新加坡九四二〇细菌战部队。
同时还在师团等部队中建立了69支防疫给水部队,还有日本侵华部队中的部份卫生部队也参与其中。
现如今,在东条英机看来,想要打赢这场战争,势必需要一些非常规的手段。
东条英机翘首以盼,等待着天蝗的首肯。
然而,垂帘之后,依旧是一片,死一般的寂静。
这使得东条英机万分紧张,甚至额头的冷汗滴滴滑落下来。
良久,那个平静的声音才再次缓缓响起。
“嗯。”
只有一个字,一个不置可否的,却又代表着默许的字。
东条英机的心中,一阵狂喜。
这一刻,他赌赢了。
这位高高在上的天蝗,这位被万民奉为“和平”象征的神。
为了保住他的蝗位,为了保住他那虚伪的“体面”,可以毫不犹豫地进行冒险,可以毫不犹豫的打开潘多拉的魔盒。
这说明,天蝗的底线比他们军部预想的还要低上不少。
“职下明白了,请天蝗陛下放心,我们一定会取得大东亚圣战的最终胜利。”
东条英机,深深地,鞠了一躬,几乎将头埋到了地上。
裕仁天蝗微微叹了口气:“朕乏了”
“哈依!”
东条英机转身,带着内阁众人大步流星地走出了皇居。
脸上,带着近乎癫狂的笑容。
——
另一边。
楚云飞在与阎锡山在五台山上那番推心置腹、堪称“托孤寄命”的交谈之后。
他婉拒了寺庙住持的礼佛邀请,只是在禅房里,短暂地休息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天还未亮,他便带着赵鹏程等人,悄然下山,动身返回自己的老家。
戎马数年,南征北战。
他已经很久,没有回过那个生他养他的地方了。
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着。
楚云飞靠在后座上,看着窗外那熟悉的、连绵不绝的黄土高坡。
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近乡情怯的复杂情绪。
“鹏程。”
楚云飞闭着眼睛,看似随意地问道:“我的那群亲戚们,现在都怎么样了?”
赵鹏程立刻从随身的公文包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笔记本,恭敬地向他汇报起来:“回云公,当初老太公送来了八个适龄兵员,都是您的亲戚。”
“这几年打下来,牺牲了两个。”
赵鹏程继续说道:“一个是在侦查活动之中牺牲,一个是去年在南口反击战之时牺牲,抚恤金,都已经按照咱们华北战区的最高标准,发下去了。”
“另外,还有两个,也负了伤。”
“一个腿脚不太利索了,另一个伤了肺,现在,都在咱们长治的后方医院里,接受治疗和休养。”
“至于剩下的四个”
赵鹏程的语气,稍微轻松了一些。
“有两个确实不是打仗的料,也没什么大志向。”
“所以,当时孙铭长官将其送去了咱们自己办的随营学校读书学习。”
“现在,这两人发展的都还算不错。”
“一个在忻县的军需仓库里面当了个军需少尉,管着鞋垫、布鞋这些军需用品。”
“另一个,脑子活泛,会来事,被分配到了繁峙当了个地方的军政干部,目前应该是挂着少尉的军衔。”
“最后那两个,还留在野战部队的,算是最有出息的。”
赵鹏程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赞许:“其中一个,叫楚云铮,此前听您说过家里关系也近。
这是块好钢,作战勇敢,脑子也灵,在有限的时间里,已经荣立了两次三等战功。”
“前段时间,已经被张大云参谋长亲自推荐送往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山西分校,进行军官速成培训。”
“等他毕了业出来,起步就是个中尉连长,关键是他还打过不少次仗。”
“将来,前途恐怕也是不可限量的!”
打过仗,有军校履历,满足这两个,只要后续荣立战功,提拔起来就不会有任何的阻碍。
何况这个人姓楚。
在很多职位竞争上面,就算再怎么公平公正。
也会看在楚云飞的面子上给一些便利。
任人唯贤和任人唯亲,很多时候并不能够很好的平衡。
人情世故这方面,很多时候难以避免。
“云铮..”
在楚云飞的印象里面,这个表弟不太爱说话,性格也比较内向,与他的关系较为一般,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
只是没想到,这个性格内向的表弟竟然能够荣立两次三等战功。
倒也让他有些刮目相看。
“还有一个,叫楚忠炜。”
“听说憨是憨了点,也不识字,不爱学习。”
“但胜在听话,肯卖力气,打起仗来,是一等一的好手。”
“现在,已经是一个老兵班长了,挂着下士的军衔,手上也管着十几号人。”
楚云飞静静地听着,心中,五味杂陈。
他确实没有刻意去安排,但是孙铭、赵鹏程、张大云这些人会替他安排。
即便如此,八人,短短几年便已是两死两伤。
这就是战争。
残酷,而又公平。
无论是谁,无论你出身如何,在枪林弹雨面前,都是平等的。
“那个忠炜.”
楚云飞缓缓开口:“小时候有点印象,族里出钱读私塾,他没有报名。
专职替地主家放牛。
有一次我去寻他玩耍,牛被我偷偷解开了绳索,还是他光着脚丫子找回来的,他确实不爱读书写字,那军队的扫盲教育,他总躲不过吧?”
赵鹏程闻言,笑了起来:“云公,楚忠炜一开始宁愿夜巡,也是死活不肯晚上读书识字,说一学认字就头疼,”
“结果被他们营长知道了,罚他在地上用树枝每天临摹了近千遍的‘精忠报国’。”
“从那以后,人就老实了。”
“现在,虽然还算不上什么文化人,但至少,自己的名字,家里的地址,还有一些常用的命令、口号,都能认全写顺了。”
楚云飞点了点头,脸上也是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一支现代化的军队,绝不能,是一支文盲的军队。
士兵,不仅仅是战争的工具,更应该是国家的基石。
让他们识字,让他们明理,让他们知道,为何而战。
这比给他们一支更先进的步枪还要重要。
而“夜校”这种,投入不高,却成效显著的扫盲教育模式,也早已在整个华北的国军部队中,全面铺开,办得也是热火朝天有声有色。
“钧座,楚忠炜要不要调到警卫团来?毕竟是您的自家人,用起来也放心。”
楚云飞思索片刻缓缓点头:“好,等忙完这阵子之后就去办吧。”
车,依旧在行驶。
家的轮廓,也越来越近。
楚云飞看着窗外,那片养育了他的黄土地,心中却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
他为家族子弟的牺牲而心痛,也为他们的成长而欣慰。
但更多的,是一种,家与国难以两全的无奈与愧疚。
近乡情怯,或许是这么个道理。
他,能给这个国家,带来胜利和荣耀。
却,给不了自己的家人一个安稳、平静的生活。
这,或许,就是他作为一个军人,所必须背负的宿命?——
当楚云飞乘坐的汽车,缓缓驶入那熟悉的村镇街道时。
整个村镇,霎那间沸腾了其来。
百姓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将道路围得是水泄不通。
他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
用最淳朴、也最热烈的方式,欢迎着这位从他们这里走出去的、名震天下的大英雄荣归故里。
楚云飞走下了车。
看着那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充满了敬仰和爱戴的脸庞。
听着那一声声发自肺腑。
“楚长官回来了.”
“乡亲们,让点路,让楚长官好回家”
“对对对,让让路”
看着那特意加宽的道路,心中,已百感交集。
他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仅仅为了保卫家乡而投笔从戎的青涩学子了。
现如今的他,即便没有过特意安排,下面的人也会将他的家乡建设的很好。
另一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