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6章 方言与西医的交锋(二合一章) (第2/2页)
“虽然我这个是假设,但是这个情况不是没可能发生的。我们不是要‘完美理论’,但至少要知道‘风险点在哪’。”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道:
“对啊,这事儿要是出了问题,应该怎么办?”
方言接过话筒,目光扫过提问的西医代表:
“各位的顾虑正是推广的关键,我们需要更多数据完善规范!但请允许我分三点回应。”
“第一,机制研究已在路上。蟅虫抗病毒成分的分离鉴定、大黄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等课题,已列入中医研究院重点攻关计划。三个月内会有阶段性报告向各医院通报。”
“第二,风险控制有章可循,就像沈大夫治怀胎四月的患者,大黄从二两减至半两,加阿胶护胎,全程监测胎动。这种‘重护慎攻’的思路,完全适用于合并心肾衰竭的老人,我们已制定‘攻补平衡量表’,会后即刻分享!”
“第三,责任归属本质是医者担当!当市二院和防疫站对张福说‘回家准备后事’时,是中医接住了这条命!现在各位担忧‘减量后药效不足’‘肝肾负担加重’,但若因畏惧未知风险而不用此方,等于亲手掐灭患者最后的生机!”
他拿起张福的痊愈报告高高举起:
“协和敢公开承诺:凡按三级量化原则规范用药出现不良反应者,我院专家组全程兜底!但有个前提,请各位先迈出这一步,把方子用在病人身上!医学真正的进步,从来不是靠纸上谈兵,而是靠我们挽起袖子,共同在临床实践中趟出一条路!”
这话说完后,立马又有人站出来说道:
“方主任,您说‘专家组全程兜底’,但按现行规范,任何新疗法推广前,都得有‘不良反应应急预案比如万一出现肝损伤,用什么药拮抗?出现严重低血压,补液量和升压药剂量怎么定?这些不能只靠‘专家组临场判断’,得有书面化的操作流程,不然基层医院遇到紧急情况,根本没法快速应对。”
方言知道今天可能有困难,但是没想到又卫生部领导站台的情况下,还有这么多问题。
他深吸一口气说道:
“各位的顾虑,我非常理解,这也是对患者负责,同样正是推动医学进步的契机!至于书面化应急预案,我其实已经整理好了《下瘀血汤临床风险应对指南》,其中明确列出三条核心预案。”
“第一,肝损伤预警:用药前需查肝功(以黄疸指数、转氨酶为主),若指标异常,立即停蟅虫,用甘草绿豆汤解毒,重症加服肝泰乐。”
“第二,循环衰竭应对:对心衰患者出现血压骤降,按‘一补二升三护’原则,缓慢滴注复方氯化钠溶液200-300ml,联用参附注射液升压,同时以黄芪60g煎汁护心脉。”
“第三,喉痉挛急救:若痉挛加重,速刺人中、合谷穴,灌服芍甘汤(白芍、甘草)缓解急症。”
方言说完后,刚才提问的人都愣住了。
没想到方言还真有准备。
这家伙是人吗?
这时候方言他举起手中的预案草案向全场示意:
“指南后续将送达各医院!但医学没有万能手册,就像沈大夫治孕妇时,发现腹痛立即手诊胎动调整药量,临床永远需要医者临场判断!协和专家组24小时待命支援,但前提是——”
方言声音陡然提高:
“请各位先跨出第一步!市二院和防疫站放弃的张福,我们救活了,怀胎四月发病的孕妇,沈大夫保住了母子。这些活生生的病例证明:观望等待才是最大风险,勇于实践才能趟出生路!”
听到方言说完,西医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最终还是刚才提问的医院站出来,语气里带着明显的“不情不愿”,却又不得不松口:
“我们……我们急诊科同意推广。但有个条件,前5例患者,必须请协和的专家团队会诊,用药剂量和应急措施,得按会诊意见来。”
这话一出,不少西医代表纷纷点头,其实方言看的出来,这哪里是“条件”,分明是给自己找台阶下。
这些人既没完全否定方子,又用“会诊”把风险转嫁了一半,既保住了面子,又不至于完全抵触。
接着,天坛医院药理科主任也站了起来,他推了推眼镜,目光避开方言的视线,说道:
“我们药理科可以参与药材质量筛查,也会整理下瘀血汤和常用西药的相互作用表。但……但初期只支持院内中医科使用,西医科室要用,得先过审批。”
方言听到这里愣了下。
他这里的审批指的是指涉及人类健康的医疗技术、药物、临床试验或新疗法在应用前,需经过专业的审查机构,这个机构通常是医院或科研机构设立的,让他们来做评估,确认其符合医学原则、不会对患者造成不合理风险的审查流程。
简单说,就是通过专业机构判断:“这个新方法/新药物用于患者身上,是否符合‘尊重生命、不伤害、有利患者、公平公正’的核心原则”,避免因技术探索不当损害患者权益。
不过明眼人都知道,这不过是委婉的妥协,只要过了审批,推广就是迟早的事,他只是不想显得“太主动”。
这时候最开始提问的代表也站起身,他是卫生部下面管理防疫站的。
他先清了清嗓子,说道:
“我们会把这个方子加到狂犬病应急指南里,但……但得标注‘中医方案,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基层防疫站要是用,必须先报我们备案。”
这话里的“小心思”藏都藏不住,既响应了推广要求,又用“中医师指导”“备案”把自己摘干净,仿佛在说“出了问题也不是我们的责任”。
现场的中医代表们看在眼里,却没人点破,能让这些之前“死不松口”的西医松劲,已经是不小的进步。
方药中教授悄悄对身边的刘渡舟说:“这些人啊,就是嘴硬。心里知道方子管用,就是拉不下脸来直接认。”
刘渡舟笑着点头:“认不认的不重要,只要肯用,能救人才是真的。”
方言当然也知道这些人在想什么,他台上笑着点头,也没戳穿他们的“小算盘”,反而主动接过话茬,语气里带着“给足面子”的包容:
“没问题!所有推广单位的需求,我们都满足,我们中医科的团队会二十四小时待命,另外审批需要的材料,我们马上整理;基层备案的流程,我们和大家一起简化。只要能让方子用起来,怎么方便怎么来。”
他这话给足了西医台阶,原本紧绷的氛围瞬间松了下来。
最后,李副部长站起身,目光扫过全场,语气里带着“见好就收”的通透:“很好!有不同意见很正常,愿意找到折中方案,才是对患者负责。后续专项小组会跟进所有需求,确保推广过程中,大家没有后顾之忧。”
李副部长说完后,陆陆续续的还有不少的代表表态。
最终西医院校也站出来表态了。
方言一直盯着他们,他们说完后,方言再次发声说道:
“今天这场争论,也不是对立,是医学思想在碰撞、在疏通!那些对风险的追问,对机制的质疑,不是绊脚石,而是铺路石!它们让下瘀血汤从一本古籍里的三味药,变成一套有量化标准、有应急预案、有协作机制的救命方案!它不完美,但它是我们团队用张福的命、用孕妇腹中胎儿的命趟出来的路!现在,我把这条路开放给所有人!”
方言的声音陡然拔高:
“市二院和防疫站的同志放弃过张福,但今天他们坐在这里学习;协和的化验室用‘全阴报告’印证了中医排毒理论;空军总院、西苑医院、东直门医院……这么多单位愿意共同推广!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明白——”
“当患者躺在你面前抽搐等死时,你不会问他是中医还是西医,只会问自己:我还能做什么?!”
他最后看向西医院代表:
“现在,答案就在眼前!按三级量化原则用药,责任协和来扛!要会诊,我们随叫随到!要数据,我们全部公开!但有一条——”
“别让‘等机制’‘怕风险’成了见死不救的借口!今天迈出这一步,明天就多救一条命!这就是我们当医生的本分!”
礼堂里一片寂静,所有目光聚焦在他身上。
方言深吸一口气,向全场深深鞠躬:
“谢谢大家!”
这时候台下面照相机闪光灯亮了起来,然后是咔咔的快门声。
接着首都中医药大学的教授们站了起来,开始鼓掌。
然后是方言自己的秘方研究所的人紧随其后也开始鼓掌,然后是研究院的人,全体中医都站了起来。
接着一些西医也站了起来,开始鼓掌。
最后李副部长也站了起来,廖主任也站了起来,所有人都站了起来开始鼓起掌来。
PS:6000字基本章更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