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阅读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阅读 >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 第519章:杞国与隋国

第519章:杞国与隋国

第519章:杞国与隋国 (第2/2页)

可以说,
  
  诸夏有今日的昌盛,与之自强不息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很多时候,
  
  何博也只会给那些选择远行的人送上祝福,而不会过分的施加庇护。
  
  随平知道了鬼神的言外之意,便有些失落的低下了头。
  
  他没有前辈夏文王那样的洒脱和决意,
  
  因为他的国家成立还不足百年。
  
  若就那样败亡的话,隋国比起前朝,岂不是更显得无能脆弱?
  
  何博见状,又对他笑笑,说起了另一方面的事情:
  
  “新夏和吕宋岛上的人,都有惫懒散漫的习惯。”
  
  “但我对之,并没有对怀抱着同样禀性的身毒人和黑肤的戎洲人那样厌恶。”
  
  “这是因为环境会影响很多东西,有时候,在智慧在坚韧的人,也难免要在天地自然面前低下头颅,发出叹息。”
  
  新夏和吕宋等地,
  
  一到夏天,便能印证前汉贾谊《鹏鸟赋》中的话语,享受到“天地为炉,造化为工;阴阳为炭,万物为铜”的快感。
  
  这逼得人只能懒散起来。
  
  因为在用灼热拥抱大地的太阳面前勤奋内卷,只会给大地增添养分,而不会为国家出力。
  
  所以,
  
  在夏隋建国之初,于各地大修水利恢复生产时,也多安排在日出日暮等还算凉爽之时,避免出现征多少役夫,便热死多少役夫的情况。
  
  等到国朝进行几十年,
  
  灌溉农田的水利修好了,
  
  朝野间的君主臣民也换了几波,
  
  末年乱世的记忆远离了生长在太平年代中的人的脑海,
  
  那懒得早出晚归,也成了一种常见的景象。
  
  能躺着不动,
  
  谁不想趴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吃老本呢?
  
  “面对这种因境遇而躺下的,我不能全然弃之。”
  
  “但要实在搀扶不起来……”
  
  “那也不关我的事了。”
  
  如此谈论后的第三年,
  
  耕耘大宛之地得到丰收,民心也随之安定下来的杞国,便向着阳关发起了进攻。
  
  初时,
  
  隋国还派人过去,想用财宝安抚对方:
  
  “两国友好,何必相争呢?”
  
  那位杞王就说,“我想要国家名实相符罢了。”
  
  使者回道,“若是想得到诸夏的认定,隋国可以派遣使者,再联合秦、齐之国,前往中原,求天子为贵国正名。”
  
  杞王对此,只是笑笑不说话。
  
  使者这才放下了礼仪风度,怒斥起杞国的“无礼”,“果真是匈奴蛮夷的作风!”
  
  杞王大怒,驱赶了使者。
  
  在血脉文明上,
  
  杞国拥有着和当年中山国一样的狂热。
  
  而建国至今,
  
  杞国上下也一再强调着自己的诸夏血统。
  
  甚至因为其身负史册认证的“夏裔”身份,
  
  体内也着实流淌着汉室册封的公主的血液,
  
  这使得杞国在说起相关之事上,比起当年的中山国,更加理直气壮。
  
  是故,
  
  隋使的话语,怎么会不惹怒杞王呢?
  
  若非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对方已经被拉出去,以身殉国了。
  
  就此,
  
  杞隋之间的争斗,轰然而起。
  
  只是阳关艰险,又有先前的准备,让杞王派去的士卒无功而返。
  
  其后,
  
  不甘心的杞王便御驾亲征至此,企图利用高涨的士气,还有充足的准备,一举攻克这通往新夏的大门。
  
  而阳关路远,补给并不容易。
  
  此前的轮战,虽然有所收获,但也消耗了大部分的储备。
  
  因此,
  
  当杞王再度拉开弓箭,射中隋军主将,令后者痛呼着从马上跌落时,阳关的陷落,也就成了定局。
  
  “阳关……”
  
  “唉!”
  
  硬是要求旁观这场战斗的隋太祖见状,又是一阵摇头叹气。
  
  “怎么总是守不好,让外敌进来呢?”
  
  何博听到他这样的抱怨,便在心里回道:
  
  这狭长的谷道本就难守,
  
  在诸夏君子过来之前,更是连所谓的“防守”概念都没有呢!
  
  若放在原有的历史轨道上,
  
  哪怕再过两千年,
  
  这里也不会得到修缮,安置起几个要塞。
  
  毕竟身毒人既没有长远的智慧,也没有统合上下的力量。
  
  只能成为外族发泄欲望的通道,在里面畅快的进出,然后骑在身毒人身上作威作福。
  
  “往好处想,杞国这次能攻破它,在于国君亲征,而非隋国守护不力。”
  
  “由此可见,隋国还没有烂到骨子里,若能及时剜去腐烂的骨肉,指不定还能重振雄风,延长国祚。”
  
  隋平想到自己那位称不上糊涂,但也绝对算不得聪慧的后人,只能自我安慰的点了点头。
  
  而隋都德宁城中,
  
  阳关陷落的消息先行传来,
  
  杞王亲手书写的信件随后便到。
  
  两份文书被皇帝摆在面前的桌案上,
  
  前者自诉着作为将领,未能守住疆土的罪责,
  
  后者则是在那华丽文雅的辞藻背后,直接向隋国发出了挑战的声音:
  
  “听说开拓新夏的先贤,在信度河边设立的第一个郡,叫做‘安夏’。”
  
  “你我两国为什么不在安夏这里一决高下,以示谁才是真正的‘夏人’呢?”
  
  皇帝对此只能回以长久的沉默。
  
  最后,他才缓缓开口,询问群臣:“杞人来势汹汹,如之奈何?”
  
  阳关一破,
  
  那大军就能长驱直入,到达信度河附近,攻打那里的郡县。
  
  而隋国首都德宁,则位于恒河流域,同另一条大河之间,还有着沙漠阻隔。
  
  政令想要到达那里,需要不短的时间,更不用说调动军队,去支援那边了。
  
  但诸夏君子历代所建之朝的“龙兴之地”,都在信度河那边。
  
  那里岂能失去!
  
  “陛下!”
  
  “出兵吧!”
  
  臣子纷纷跪下,请求起这位性格作为有些孤僻,喜好清净无为的君王。
  
  曾经教导他修玄问道的道长也入宫觐见,对他说:
  
  “尊行天道而补全人道,这是‘太平’的初心。”
  
  “陛下不是愚顽之人,难道还不知道当下自己的责任吗?”
  
  皇帝于是下定了决心。
  
  他将国政托付给年少的太子,自己则带着人马辎重,前去御敌。
  
  他还对惊讶于“皇帝竟然不社恐不自闭不躺平”的臣子们说道:
  
  “朕继位以来,无所作为,国家能够得到稳定,上赖祖宗先贤庇佑,下赖臣民尽心辅佐。”
  
  “是以虽有藓疾之患,然未至于骨髓。”
  
  “如今遭受敌人侵犯,朕即使无能,却也愿为一使佐,为前线将士调运粮饷兵甲。”
  
  臣子听到他这样说,纷纷哭泣起来。
  
  又跑到德宁,想要知道这位比咸鱼还要摆烂的子孙,会做出何等决策的随平也跟着惊讶。
  
  转而,
  
  他便惊喜道,“我隋国的确还有兴盛长寿的希望!”
  
  随后,
  
  两国大军诚如杞王的书信所言,在安夏郡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而这场“正统”争夺战的结果,
  
  则是两国约定以信度河为界,暂时罢兵休战。
  
  回到都城的皇帝对此只能告诉臣子:
  
  “你们日后多多的辅佐太子吧。”
  
  “朕已经尽力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