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孙权的狠辣,潘濬欲效班超(一更) (第1/2页)
刘封没有直接前往建业,而是将刘备下达的诏命暂时搁置。
兵法有言:步步为营,诱敌来战,方可反客为主。
如今。
刘封对于江东而言,乃是客。
想反客为主,就不能贪功冒进、孤军深入。
江东并非铁板一块。
虽说以陆逊、周鲂为代表的一类士族豪强选择了依附刘封且孙权也有臣服之意,但江东同样有不愿意依附刘封的士族豪强。
譬如以潘濬为首的原荆州地方士族豪强势力。
昔日在荆州变故中,潘濬等人为了个人前程和家族利益背弃刘备依附孙权,又因刘封重夺江陵而与孙权同往江东。
如今刘备势强、孙权势微,潘濬等人要想不被清算,就只有投魏一途。
毕竟。
江陵陷落时,潘濬等人完全可以选择辞官归隐,明哲保身。
偏偏。
潘濬等人选择了依附孙权,为孙权效力,这不仅是在跟刘备彻底划清界限,还想以此为晋身之资。
乱世中,君择臣,臣择君,无可厚非。
刘封同样会用策反和收买之计。
可若反复无常,刘备弱弃刘备,刘备强投刘备,即便潘濬等人有不小的势力和声望,也是不能被刘封接纳的。
接纳了。
就对不起昔日荆州变故中浴血奋战的将士,也对不起冒死助刘封的荆州官吏士民。
让刘封效仿光武帝刘秀来个洛水之誓、既往不咎?
若潘濬等人早几年向刘备哭诉昔日投孙权是被逼无奈,刘封都可能看在刘备的面子上既往不咎。
而如今。
距离荆州变故已经过去六年了,孙权自个儿都要投了,也未见潘濬等人主动求归附。
对潘濬等人既往不咎?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
潘濬等人,还没资格让刘封既往不咎。
刘封也不怕曹丕会趁机派细作入江东策反潘濬等人亦或者江东其余不愿归附的士族豪强。
就如曹操昔日征讨马超、韩遂等人一般:想叛乱的,来得越多越好,正好一网打尽,省得叛乱此起彼伏,还得挨着个儿的去征讨。
刘封的时间是不能花在无意义的征讨上的。
能一劳永逸的解决,就不要图快而疏忽了细节。
有伟人曾言:手上没有剑,和有剑不用不一样!
手上没有剑,一切都只是空谈,就如苏秦合纵六国,看似强大,实则中空,成不了大事。
手中有剑,即便剑不出鞘也是无声的威慑,因为敌人不知道执剑人何时会利剑出鞘。
只要刘封人在柴桑,江东的士族豪强就得仔细掂量。
要么老老实实的跟刘封混,一天吃三顿。
要么狠下心来去跟曹丕混,三天饿九顿。
不论是鄱阳还是豫章,都是重要的粮食产地,豫章更有相对发达的冶铁业且盛产优质木材,丹阳民风彪悍等等。
得良田,锁水道,冶铁伐木,募猛卒
将背靠荆南的郡县优先得到,先得粮田,后造军械船只,再慕猛卒
一步一个脚印。
将己方的优势扩大化。
最终达到兵不血刃的大势碾压。
即便有不服者,也得跪地唱征服。
事实也如刘封预料。
当周鲂效命且大量的荆州官吏入鄱阳后,鄱阳诸县,几乎都是传檄而定。
豫章和庐陵虽然有不服者但也掀不起风浪,都不用刘封亲自出手就有人替刘封将不服者清除。
到了九月。
鄱阳、豫章、庐陵,三郡尽皆归附。
丹阳郡也多有山越宗帅主动来与刘封示好。
山越宗帅跟孙权斗了多年了,一直都是胜少败多,内心都憋着气又无可奈何。
如今又来了个比孙权更利害的刘封,这群山越宗帅自然得谨慎的考虑今后在江东的生存方式。
又不知是谁放出消息称:刘封有一个宠妾是荆山夷人首领之女,且刘封麾下有不少夷人、蛮人的首领为官为将,刘封直辖的新城郡更有数万户夷人、夷人定居,等等
这让山越的宗帅们就起了小心思了。
荆山夷人首领的女儿能当刘封的宠妾,难道丹阳山越首领的女儿不能当刘封的宠妾?
夷人、蛮人的首领能为官为将,难道越人的首领不能为官为将?
夷人、蛮人能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居住,难道越人就得靠山吃山?
宗帅的统治依赖于部族传统和血缘纽带,而孙权的官僚体系试图瓦解这种传统权力结构,这是宗帅长年累月反对孙权的主要原因。
毕竟。
抢我地、抢我粮、抢我女人,还要让我替你种田打仗。
凭啥?
就凭你碧眼紫髯与众不同?
刘封则与孙权的策略不同。
刘封一直都是以利益和真诚为驱动。
既不会在需要兵源的时候强行征伐,又不会在和平时期疏于治理,同时还尊重农耕政权与山地部落的文化差异。
刘封又号称“小魅魔”,思维和眼见高出同时代两千年。
不仅仅是传统的汉文化熏陶利诱,就连山越部族的巫神论,刘封都能信手拈来。
聊到深处时,甚至还能将汉文化和巫神论“殊途同归”,譬如:汉乃炎黄后裔,山越乃蚩尤后裔,炎黄蚩尤本为同宗,曾因理念不和而同宗不睦,数千年沧海桑田,再大的不和不睦都应该消弭了,虽汉越殊途,但血脉同归,理当和睦共处,同享繁华。
至于刘封的理论是否有出处,炎黄蚩尤是否同宗,这都不重要。
山越人信了,最重要。
当足够强大时,放的屁都是香的,更遑论言论的权威了。
大汉皇帝的长子、燕王、车骑将军、战神刘封,都说汉越殊途同归了,这就是权威!
刘封在柴桑按兵不动,又安安静静的安抚鄱阳、豫章、庐陵、丹阳四郡,就是不去建业宣诏。
这让建业的孙权极为难受。
刘封一天不来建业宣诏,孙权一天就不能安心。
时间一久。
潘濬等人就开始作妖了。
这几个月里。
曹丕的细作也渗透了不少江东的文武及世家豪族。
或是许以财帛,或是许以官爵,只要能拉拢能策反的,都是极尽许诺。
王殿内。
潘濬再次寻到孙权,跪地力谏:“刘封狼子,心狠手辣,如今假借请旨之名屯兵柴桑,实为拖延时间招抚诸县。若等诸县臣服,刘封定会毁诺,至尊不可不防啊。”
孙权的眼中闪过犹豫。
联手诳曹休,事后同扬名,孙权信了。
结果发现自己也被刘封联手陆逊诳了。
本想有个台阶下然后去长安,结果刘封口称请诏又迟迟不来宣诏。
“如今刘封擒获曹休,威震江淮,鄱阳、庐陵、豫章官吏士民争相依附,丹阳宗帅频频前往柴桑示好;
陆逊、周鲂等人暗投,徐盛、丁奉等将敬畏,就连孤的儿子、女儿都不愿与刘封为敌;孤防与不防,又有何区别?”
孙权的语气苦涩,并未因潘濬的跪地力谏就振作心神。
潘濬见孙权没有斗志,遂加重了语气:“昔年赤壁前夕,曹孟德数十万大军压境,群臣皆欲降,唯至尊与周公瑾鲁子敬决意抗曹;如今刘封虽强,但淮南亦有曹魏重兵雄踞!
若密联满宠、司马懿夹击,令刘封首尾难顾,至尊进可再扬威名保守江东,退可效仿勾践栖于会稽旧事。
至尊,三思啊!”
孙权眉头一挑,抬头看向正激荡陈词的潘濬,紫髯微颤:“孤联手刘封擒了曹休,满宠和司马懿又岂会信孤?”
潘濬笃定道:“此一时,彼一时。满宠和司马懿谨慎多疑,倘若曹休未被刘封生擒时,必会怀疑至尊有诈降意图。
可如今曹休被擒,刘封正肆无忌惮的吞并江东诸县,满宠、司马懿又岂会坐视不理?眼下正是至尊密联满宠、司马懿的最佳时机。”
孙权沉默。
拱手让出江东,然后在长安当个闲散侯,孙权肯定是不甘心的。
只是潘濬的进言,孙权同样不敢尽信。
连张昭、顾雍等人,都认为归附刘封可让江东免于兵祸,也可保孙权及子孙世代富贵。
潘濬却力谏联曹抗刘。
个中原因,孙权也能猜到。
不论是陆逊、周鲂,还是张昭、顾雍,都只是正常归附大汉,可以正常的升官加爵。
潘濬不同。
潘濬主动背弃了刘备!
是奔臣,是叛臣。
潘濬归附大汉,能安稳余生就已经是刘备父子宽仁了。
至于出仕?
想都别想!
然而。
潘濬为什么要背弃刘备投奔孙权?
不就是想得到更高更大的官爵吗?
若归附大汉只能安稳余生,那为什么不再赌一把破坏刘封平定江东的计划,然后接受曹丕的高官厚禄呢?
【果然,即便是潘濬,心也不在孤这边了。】孙权暗暗一叹,内心更是沮丧。
良久。
孙权摇了摇头:“承明,孤累了。”
见孙权不愿配合,潘濬低垂的眼神也变得愈发阴鸷。
悔吗?
潘濬的确后悔。
后悔当初怎么就瞎了眼认定孙权能成大事。
假如当初再坚持坚持,亦或者配合刘封里应外合夺回江陵,今日的潘濬至少也能入朝当个尚书,且有政治立场的正确性,必能平步青云,受刘备父子信任和器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