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回:异客 (第1/2页)
“在这里遇到你,是有因果的。”睦月君说,“我知道你一定会来,但不确认具体的时日。我也不能一直在这里等。但我来时,你就来了,这便是注定要发生的。”
梧惠一个字也听不进去。解读额外的信息对她来说太难了,她当下只能理解自己急需知道的事。她迫切地问:
“怎么了?这里怎么了?之前不是这样的,之前……我是不是走错了?好像,有哪里不对。但我确实看到很像我家的地方……”
“这里发生过战争。”睦月君说,“在半年前。”
“我知道。我知道。”梧惠机械性地重复着,“我看出来了。但是,为什么?没人告诉我?我不知道——那时候我不知道。”
睦月君用一种温和的语气说话。他一直是这样温和的,但此刻需要“极尽温和”。
“近几十年,内陆战事不断。对政治形势敏感的人,也会经常审时度势,举家搬迁。这座城镇,在一处相对物资丰饶的交通枢纽,但规模很小,是大城市的附庸。你读书的时候,那里很安全,但局势变得很快。你不知道这件事……也许是因为媒体没有报道。像这样被战争破坏的小地方,隔三岔五不胜枚举。当然,也正是因为这座镇子的防护,被视为经济命脉的主城得以保全。”
梧惠的脑海隐约闪过一些声音的片段。似是去年从广播里,听来主城大捷的消息。她的疑虑只停留片刻——常人是很难理解几个文字所埋藏的信息量的。在精巧的**下,损失被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忽略不计。可是,本地的朋友也为何没给自己写信?
军阀交战是常有的事。她迟钝地意识到,那些搬家的借口,真的只是为了父母的工作,为了自己的学业而进行的吗?他们在信息敏感的地方工作,也许自有办法得到消息。只是他们无法对年幼的自己解释。也许不说比较方便,也许他们说了但自己没有理解。
“他们在哪儿?”梧惠瘫坐在地上,“我找不到他们了!”
“不要紧张。如果没在这里打听到你的父母,他们很有可能是撤离了。”睦月君指向一个方向,“那里的空地,埋着在战争中牺牲的、无法确认身份的百姓。你的父母即便没有其他亲人联络,你的信息也是可以被查询的。若出了意外,机关会通知你。”
“我……确实没有收到。”梧惠又说,“可是,他们搬家后也没有给我写过信。难道是、是讣告丢了,没能寄到我手里?不……也可能是他们给我的信寄丢了。但是怎么会丢那么多?不可能,我……”
她的语言明显错乱,双手无序地在空中比画着什么。但是她的双腿越来越没有力气。她好像每深入思考一分,体内的力量就会被消耗一分,直到整个人都像泥巴一样融化。但是最贴近胸口的法器还在散发热量,且越来越烫。
像是要将她整个煮沸。
“我看到你的体内有异常的灵力扰动。”睦月君也跪坐在地上,并不介意地面的尘土。他只是不断宽慰着:“请务必注意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若让法器伤主,得不偿失。未曾与你联络有许多可能,或许也是不想让你担心。缘分未尽,相遇只是时间的问题。”
“我怎么,才能不往坏处去想呢……”她的颓然那样显而易见。她忽然像是想起什么,伸手扯住睦月君的衣摆:“你们六道无常,是知道的吧?人的生死去向……”
睦月君没有在第一时间回答她。
梧惠抬起眼,看到斗笠下,那对铭刻着三日月的眼眸布满哀伤。
“曾经可以。”
心口的灼烧感已混为一团,梧惠无法区分在皮肤内侧还是之外。紧接着,有阵阵刺痛产生,愈演愈烈。她想劝自己,别去想,但怎能不去想?
昔日的片段涌现在脑海,决堤的洪水般不受控制。她试图切断自己和回忆的联系,却只是如抽刀断水。她忽然希望自己有个弟弟妹妹,和自己一般大的,好给自己一个故作坚强的理由。再或者,她可以抱紧他们,把所有的眼泪藏在他们的衣领上,再用胸怀接纳他们的苦痛。可这毫无意义。用幻想作填料也无法抹去真实的悔恨。
她去年冬天就该回去的。她想。可是,即便那么做了,似乎也不会改变什么。战争就是这样发生的,不会为平民百姓做出精确的预告。她有幸不去亲眼见证战争的残酷,却不得不面对灾后重建的废墟。不——这里真的在重建吗?
“但……为什么,半年了,这里还是……”
“资源是有限的。”睦月君耐心地解释,“这里不是最正面的战场,比隔壁镇好些。那边发生了直接的冲突,一切几乎夷为平地。与这里不同,那边连来不及撤离的老人和残疾人也没有留下。至少……不论这里还是那里,人们都没有遭受太大痛苦。两场战斗不是突袭,没有发生太多队伍掠夺平民的情况。但,战斗也不是计划性的,所以没有通知人们撤离。”
“它就是,发生了,对吗?”
“嗯。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是意外,是无妄之灾;但对整座大陆上的人类来说,这是一种必然。”
睦月君没有强行拉她,是梧惠自己扒着他,要努力站起来。她忽然说:
“带我去看看。去那个……你说的,埋着人的地方。”
睦月君没有拒绝。他从墙边拿起禅杖——它一开始被放在那里吗?梧惠顾不得想这个。睦月君将禅杖递到她的手中,起到拐杖的作用,让她稳定重心。沉甸甸的金属被攥在手中,她终于有了一点心安的感觉……也仅仅只有一点。
两人向目的地走去。在路上,梧惠依然算得上神志恍惚。有力量迈开脚步,已比一小时前好上太多。强制人在短时间内,面对失去至亲的可能重新振作,是相当残酷的。没有一蹶不振,大约是因为希望仍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