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现实主义大师的顶级谋略 (第1/2页)
三位外交条线的官员,官衔从低到高,资历从浅到深,各不相同。
但他们神情的苦闷,心情的低落,对未来的彷徨,几乎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三人都不知道未来该何去何从。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得罪教授。”刘锴说道:“他怎么对我们,我们都需要讨好他。”
这也是刘锴的苦闷更深的缘故。
别人摆明了不给他们面子,他们却还不得不继续讨好对方。
这种讨好,比舔狗单方面付出还要夸张。
再败家的舔狗也不至于送出《祭侄文稿》啊。
在座的三位,级别都不够知道刺杀林燃计划。
他们只能看到,明面上,周书楷等人依然要源源不断地给林燃送礼,讨好对方,哪怕对方在华盛顿不会起任何的助力。
这种感觉实在是太憋屈了。
结合时下风雨飘摇的国际关系,气氛显得无比凝重。
“刘代表,高参事,除了政治外,我们在经济上也不得不仰仗教授。
他的地位实在太过于特殊,他现在选择的是不帮我们,但如果我们忽视他,无视他,他很可能选择站到我们的反面去。
他的破坏力是巨大的。
从去年开始,我们见识到了半导体产业在军事层面的应用。
从更早开始,我们的侦察机就不太敢飞到大陆那边去。
很显然,在更早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将半导体应用在了军事领域。
我三个月前陪孙部长和李部长前往硅谷考察,和RCA的潘总经理还有德州仪器的张部长沟通。
他们都表示愿意和我们合作,愿意来台发展半导体产业。
可他们无法绕开的机构叫半导体产业发展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主席正是教授。
我们的半导体战略构想,只要教授不签字,会永远停留在纸面上,永远只是蓝图而已。”陈文德解释道。
显然,陈文德不是什么普通秘书。
普通秘书怎么可能能获得跟着孙云璿和李国鼎去考察的机会。
他姓陈。
孙云璿1969年10月转任经济部长,李国鼎是前任经济部长,孙云璿接任之后,他调任财政部长。
潘文渊是RCA的副总,RCA是光刻机公司,在1970年的时候地位类似于ASML。
潘文渊向台北提出应该要跳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发展高附加值的半导体技术。
他一手促成了RCA转移半导体技术,签署了ITRI-RCA技术转让协议。
ITRI全称是台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后来孵化出了台积电、联电这帮企业。
张忠谋此时担任德州仪器半导体部门的总经理,在1968年的时候,他则促成了德州仪器总经理和他一起前往台北考察,和台北方面商讨建厂方案,与李国鼎见面。
本来台北发展半导体产业要在1974年才正式做出决定,1976年ITRI和RCA签署技术转移协议。
但在这个时空,越战发生的一切加上熊猫电子等一系列事件,都加速了这一进程。
去年他们就决定要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
今年则是到硅谷化缘,试图从硅谷招商引资。
从建厂到技术转让,他们全都要。
陈文德说的还低估了林燃。
林燃的准确职位是高新技术发展委员会的主席,半导体技术只是这个委员会下面的分会之一。
整个高新技术包括了四类:航天航空、半导体、先进材料和生物医药。
刘锴听完之后无奈摇头道:“文德,你说得没错,教授就是阿美莉卡无法绕过的大山,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学着和他打交道。
这是无法避免的,不管我们喜不喜欢他,我们都要尊重他,需要恭维他。
一切都是为了DG。”
11月的吉隆坡温度适宜,基辛格率领一个由财政部和企业家组成的东南亚经济合作考察团抵达吉隆坡,并下榻吉隆坡湖畔酒店。
基辛格提前到达,等待着华国代表团的抵达。
任何接触都是要有铺垫的。
大象掉头,不是说直接就转。
像历史上,华国和阿美莉卡之间的谈判,有乒乓外交做铺垫,有基辛格访华做铺垫,有解除旅行限制和对华贸易限制。
在这条时间线,则是有华国-阿美莉卡数学家大会,有林燃尼斯会谈作为铺垫。
尤其是尼斯会谈,其延伸的桃色新闻轰动全球,成为经久不衰的新闻热点。
其中一个有趣的插曲是《007》,他们表示要以此为背景拍摄新的系列。
导演甚至在接受报纸采访的时候把大致剧情都说了:要以教授和王妃之间的情感纠纷作为背景,007则负责解救被佛朗哥将军追杀的教授。
把看到新闻后的珍妮气得不行。
华盛顿意外发现了一个绝佳的舆论缓冲带。
正是因为有尼斯会谈作为铺垫。
尼斯会谈的背景是华人之间的对话,虽然有对和平的呼吁,但和政治无关。
不管外界信不信,至少白宫是这样说的。
而现在阿美莉卡民众的注意力被彻底转移。
当媒体忙着炒作王室八卦时,白宫顺势将“两国接触”包装成“尼克松政府为世界寻求新的和平方案”,他们事先做过调查,发现阿美莉卡大部分民众并不反感两国接触。
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方的会面不再需要像历史上秘密会谈,而是一场光明正大的高层会谈。
这次是高度政治性的。
也是刘锴等人悲观的来源。
眼瞅着自己被卖的滋味可不好受。
谈判前夜,吉隆坡下起了暴雨,热带的季风携带着湿热的气息,压抑着这座城市。
基辛格的套房内,一份秘密文件送达,内容是关于东盟成员国在外交上的最新动向。
东盟成员国通过私下渠道向阿美莉卡的外交官释放了《吉隆坡宣言》的构想,他们希望能够寻求东南亚成为“和平、自由与中立区”,并要求外部大国对区域中立性予以尊重和保证。
外部大国还能是谁?
自然是这次谈判的双方阿美莉卡和华国。
除此之外还有远在北边的苏俄了。
关于吉隆坡宣言的构想最早始于1968年。
这里需要提一下,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事件,在那年美苏和英法做过一场,最终英法大败,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降,从全球性大国沦为地区性大国。
随后到了1968年,英格兰选择在苏伊士地区全面撤军,除了撤军外,他们还撤回了在大马和狮城的防务,在东南亚留下了安全真空。
伴随着的是战争如火如荼地展开。
亚洲各国深刻感受到了被大国冲突卷入的风险。
没人想火中取栗,大概率栗没取到,火把自己给烧没了。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那样鲁莽。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马的阿卜杜勒·拉扎克首次提出了中立化的概念。
他认为,我们必须将自己从大国竞争中抽离出来,实现自我保护。
这一概念后来演变成了吉隆坡宣言的倡议。
原本将在1971年签署。
但在机缘巧合之下,提前到了今年。
能干预的大国都来了,此时不签更待何时?
因此五国外交官同时出现在吉隆坡。
如果大国都没有异议,那么他们就顺势在两国代表的见证下签署《吉隆坡宣言》。
基辛格坐在窗前,看完这份宣言后,他很满意。
这正是阿美莉卡想要的。
放过去,这样的宣言白宫显然不会满意。
但在丛林泥潭里挣扎了前前后后快十年时间,阿美莉卡是真的不想再往这个区域投入精力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