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老秦军 (第2/2页)
“老师所言在理。”扶苏神色了然。
“公子,在当年的列国眼中秦国是暴秦,没入秦亲眼见过的人就是如此,他们会害怕,也不信任秦人,要解决也很简单,寻一个楚地德高望族之辈,带头劝说一二便可迎刃而解。”
言至此处,张苍低声道:“逃了一户就会有三户,五户接着逃,公子请看县令已来了,他们是不会让迁入关中的人家离开的,他们身负官职,比公子更明白其中要害,公子不用多虑。”
言罢,张苍没有等到公子的回话,转头看去,原来公子已不在看这边的在争执,而是在看树苗,又觉得自己说的这么多,感情是公子没多虑,是自己担忧公子会多虑,反而自己多虑了。
张苍深吸一口气,再次走到公子身边。
“三月与四月是种树的好季节,老师觉得种什么树比较好?”
“公子想种什么样的树?”
扶苏道:“自然是越容易活的树越好。”
张苍迟疑了片刻,而后将其中一株树苗提了出来,道:“公子,种桑树吧。”
“桑树?”
张苍又道:“桑树的价值比其余的树好,若能够种下十余亩桑树,则商颜山可富裕。”
“桃树不好吗?”
“公子,桑叶可以养蚕,蚕丝可以织衣,桑树的三年老枝可以做拐杖,十年的桑枝可做弓身,也可以做刀柄,若二十年的老桑树,则是做车驾的上好木材。”
张苍又道:“一架上好的车驾价值万钱,且不说蚕丝桑葚,光是木材就能让一地黔首生活无忧,桑树从叶子到枝干,再到果实皆有价值,公子现在觉得桑树如何?”
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确实很有用,只要你开口问,他随时都能答上来,也不需要你再去学什么。
也难怪,有权势的人都喜与博学之人往来,因他们的学识说不定能让你更富裕,更有权势。
他们的三两句提点,往往都发掘出极大的价值。
更不要说当年,列国为求变法为求强大,甚至不惜花重金,赔闺女,送宅子地去请那些博学的隐士。
因列国都清楚,想要让自己的国家强大,知识太重要了。
所以呀,就算是两千年前诸子学说,将它们放在后世,与后世的思想观念结合,也会觉得诸子学说,十分了不起。
而现在,自己的身边有了张苍,老师用心良苦了。
扶苏亲自种了几棵桑树的树苗。
叔孙通先前听了张苍的一番高谈阔论,便道:“公子,我们没有足够的人手来种桑树。”
一个人的劳动能力是有限的,商颜山的老少都去挖河渠了,哪里来的人手种树。
其实桑树很好种,扶苏将一根桑枝种下,浇一些水就可以等着它抽芽生根了。
还未等张苍回答叔孙通的问题,扶苏颔首道:“叔孙通夫子所言在理,我们的人手不够,不过也不是难事。”
叔孙通恭敬地行礼,道:“公子可有对策?”
“让其余各县的孩子也来这里听课,让他们也可以读书写字,拜在商颜山门下,每一个来这里读书的学子,每天都要为商颜山种一棵桑树,并且要每天养桑树。”
叔孙通沉默片刻,一时不知该说这个对策是好是坏。
师从孔鲋以来,叔孙通就擅长察言观色,见张苍不言,他也不作声了。
教书资源何其重要,在这个物质还很匮乏的年代,谁家的粮食都不够吃,而教书资源是在物质资源之外的另外一种高附加值资源。
而对大秦公子来说,要利用这个资源太容易了。
到了午时用饭的时候,也是这个村子最热闹的孩子,一群孩子飞奔地跑向家里,生怕下一秒会饿死一般,一大群孩子用尽全力跑到了饭桌边,而后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只不过,他们大概是真的饿坏了,都有大半天没有进食了。
扶苏发现,毛亨这个人在自己面前反倒是不这么活泼了,还挺拘束。
记得在章邯的奏报中,这个毛亨就差上房揭瓦。
之前,毛亨觉得只要拜在公子扶苏门下,大概就能衣食无忧,甚至还能在别人面前光鲜亮丽。
可现在呢,放在毛亨的眼前是几间破落茅草屋子,还有一大群穿着麻布衣裳,穿着草鞋且脏兮兮的孩子。
这群孩子还十分玩闹且难管。
原本,毛亨觉得他应该住在咸阳城的那座大宅子中的某个客舍?
扶苏喝下一口热水,询问道:“先生在此地如何?若不习惯,扶苏再另寻他处。”
叔孙通面带笑容,公子所言的另寻他处,可能是比这里更苦的地方,说不定是苦寒的北方。
毛亨行礼道:“臣在这里很好。”
抱着看好戏心态的叔孙通听到了回话,他的神色上多了一些失落。
张苍与章邯相邻而坐,吃得很认真。
趁着讲话的空隙,叔孙通将吃了一半的饼放入袖子里,问道:“公子是想要那三百个孩子学成之后,为公子所用?”
扶苏道:“夫子觉得这些孩子如何?”
“若这三百个孩子能够学有所成,公子想要治理天下,有三百个得力且忠心的臣子辅佐,则大秦三代人,无忧。”
叔孙通说得有些夸张了,但这人说话很有水平,总能让人听着很舒服。
田安立在一旁,看着眼前吃饭的场景,他将一碗豆饭放在公子面前,而后继续看着众人。
在公子身边,有王贲大将军,章邯将军,还有张苍,叔孙通,毛亨,还有丞相的儿子李由。
田安心中很欣慰,他低着头擦去眼角的湿润,他又想念华阳太后了,太后过世一年有余了,公子的身边有博学之人,有当今名仕,还有忠心的将军。
公子自小就比寻常孩子有天赋知礼,现在公子的身边有这些人辅佐,想必华阳太后在天有灵也该安心了。
正想着,一骑快马卷着尘土而来,来人到了近前,道:“皇帝诏命,命公子扶苏领一千骑,前往函谷关,迎王翦大将军入关!”
扶苏想都不用想,这肯定又是老师的安排,一定是老师向父皇进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