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任劳任怨 (第2/2页)
其实还有一种活字印刷的办法,只不过大批量地印书,还是雕版更好用。
走过这个作坊,就是下一个印书作坊,这里有一位手艺十分高超的老工匠,其人掌管着墨池。
也就是这位老工匠能够调配出足够渭南使用的墨。
这个墨池中的水多一滴少一滴都不行。
看了一圈之后,叔孙通回到了郡守府。
司马欣主要抓生产效率与生产纪律,而叔孙通则要盘算本钱,如何减少成本,又不影响生产。
不过,叔孙通只会教书,哪里会这些……
章邯与李由在西北,张苍带着人在渭北挖渠,他叔孙通年纪大了,教书尚可,可管一个作坊,他不擅长这些,也就只能苦一苦司马欣了。
有时,叔孙通又觉得他的眼光特别好,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
但叔孙通以为,一群人中,肯定需要一个卖力的驴,或者是能干活的牛。
而叔孙通就看中了,司马欣的这一点。
只要给司马欣粮食吃,给他一些信任,这个老秦人出身的郡丞就舍得卖命。
司马欣与章邯还是不同的。
章邯是一个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要求更高的人。
而司马欣不会要求别人怎么样,他只会自己一个人坐在那里,然后数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任劳任怨。
无论是章邯,还是司马欣,叔孙通觉得自己都不如他们两人。
到了黄昏时分,狸奴儿带着一群妇人正在收拾着晾嗮的纸张,而县里劳作的人们也都下了工,纷纷离开了。
夕阳照在关中的大地上,天边的云朵被晒得通红。
冬日里的阳光挂在西边,太阳又红又大,用孩子的话来说,这个时候的太阳像是一个煮熟的蛋黄。
叔孙通坐在商颜山上,悠哉地坐着正在剥着茶叶蛋。
也不知道谁家的孩子,跑上来站在边上,他也不怕被甲士保护的叔孙通。
叔孙通笑着招手,那孩子就快步跑来了。
“老夫子,我父亲何时回来?”
叔孙通将剥好的茶叶蛋递给他,道:“你父亲在西北建设边关。”
这孩子吃嘴里嚼着茶叶蛋,目光看着西边的夕阳,正在这个时辰一大群的人从村子里走出来,那是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的人们,他们成群成群的回家了。
叔孙通看着身边的孩子,这是章邯的孩子。
章邯带着她的妻子与兵马前往了西北,但却把孩子留了下来,让自己照顾。
最近,叔孙通就与这个孩子生活在一起,这孩子长得太像章邯了,就连吃面的样子也与章邯一样,汤水飞溅。
叔孙通教了他一次又一次,吃面不要这么着急,可是怎么都教不好。
之后,叔孙通放弃了,只要这孩子吃饱就好了。
当入夜之后,叔孙通领着这个孩子下了山,来到自己的住处,煮了一碗面,再来一碗葱姜拌豆腐。
面里面也加了切碎的姜末,叔孙通捞起一碗面递给他,道:“天冷了,面里加了姜,可以驱寒。”
这孩子一边吃着面,一边看着书。
叔孙通则是吃着豆腐,想着章邯该什么时候回来,这两年恐怕不行了,再过五六年?
这孩子是越长越大了,也是越来越能吃了。
等孩子休息之后,叔孙通坐在油灯边,写了一卷书信,而后披上了大氅,举着油灯走到外面。
自从县里有了这个大作坊之后,县外每天都有秦军守着。
叔孙通走上前将牛皮袋递上,道:“这是给章邯将军的书信。”
走来甲士接过书信,便朗声道:“这就送去河西走廊。”
蒙恬北伐匈奴的大战之后,这关中是越来越忙了,叔孙通心里这么想着,一步步走回住处。
第二天,叔孙通又将县里与郡里的事都交给了司马欣,打算去见张苍。
村子里原本是有驴养着的,自从有了作坊之后,都没有牲口能磨豆腐了。
因此,叔孙通只能想着,让章邯的儿子多吃一些,过几年等这孩子长壮实了,章邯若还不回来,就让那小子拉磨磨豆腐去。
叔孙通向作坊要了一头驴,便坐着驴车一路朝着渭北而去。
如今的渭北人声鼎沸,正值寒冬天,一群人赤着脚踩着泥泞正在挖渠。
一车车淤泥被人们拉了出来,堆放到远处的田地里用来肥田。
叔孙通见到了张苍,张苍也是赤着脚,走在泥泞里,一手拿着竹简正在记录着。
“不冷吗?”
张苍看了看自己那满是泥泞的双脚,道:“习惯了,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