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新的开始 (第1/2页)
晚上九点,筒子楼里的灯光星星点点,大多已经熄灭。
陈淑萍轻手轻脚地收拾完客厅的家务,看着躺在客厅角落床上熟睡的儿子和母亲,疲惫的脸上露出一抹笑。她掖了掖儿子盖在身上的薄单,这才转身朝卧室走去。
卧室的门虚掩着,陈淑萍刚推开门,就看到丈夫背对着门口坐在梳妆台旁。
她心里纳闷,往常这个点李振国要么躺在床上,要么就在灯下看报纸,今天怎么坐在梳妆台那儿?
她走近几步,定睛一瞧,瞬间吓了一跳——李振国手里正拿着一沓子钞票,手指翻飞,认真地数着。
“妈呀,振国,你哪来这么些钱!?”陈淑萍的声音里满是惊讶,下意识地压低了音量,生怕吵醒外面的老人和孩子。
李振国缓缓转过身,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笑意,扬了扬手里的钱:“我能哪来的钱,发的工资呗。五月份上了半个月,再加上六、七、八这三个月的,总共是一千一百多,差一点不到一千二。”
陈淑萍的嘴巴一下子张得老大,眼睛瞪着那沓钱,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不会数错了吧?咋这么多?”
“你自己数一遍就知道了。”李振国把手里的钱递了过去,语气里满是笃定。
陈淑萍赶紧接过钱,指尖触到钞票粗糙的质感,心里一阵激动。她一张一张仔细地数着,一遍又一遍,生怕数错一个数。
最后,她停下动作,脸上满是惊喜:“总共是1165元!妈呀,老二咋给你发这么多钱?这都能顶你以前在京城罐头厂一年的工资了!”
李振国往椅背上靠了靠,舒了口气:“我在这儿一个月基本工资是一百五,奖金加上各种补贴能有两百左右,一个月差不多能拿到三百五十块钱。都是自家人,老二还能亏了我这个二叔?”
他顿了顿,眼神里多了几分期待,继续说道:“老二还说了,现在咱们做的是外贸单子,罐头盈利不算高。等以后咱们自己的销路打开了,我的奖金还能更高,到时候咱们家的日子就能更宽裕了。”
陈淑萍一屁股坐在床边,手里紧紧攥着那沓钱,脸上的笑意藏都藏不住:“这三四个月的辛苦总算是没白费,我这心也踏实了。”
自打李振国辞了京城罐头厂的工作,跑到万安镇罐头厂当生产主管,她的心就一直悬在半空。
一边担心万安镇罐头厂的生意不好做,一边又怕京城罐头厂那边回不去,到时候两头落空,一家人的生计都成问题。
现在看到这么多工资,她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
“这九月份都过去一大半了,你们厂现在还生产啥呢?”陈淑萍放下钱,关切地问道,想多了解了解丈夫厂里的情况。
李振国坐直身子:“我们现在主要是生产黄桃罐头。”
“之前不是主要生产番茄罐头吗?咋又不生产了?”陈淑萍疑惑地反问,她记得之前李振国跟她说过,厂里重点做番茄罐头出口。
“也不是不生产了,番茄罐头主要是为了出口到苏联,不过国人不爱吃这玩意,太酸了。我们现在有一定的出口库存就行了,要是生产太多,卖不出去堆在仓库里,也是浪费。”李振国耐心解释着,
“黄桃罐头就不一样了,虽然利润比番茄罐头稍低一些,但既能出口到苏联,也能在国内销售。
我们打算用黄桃罐头打开国内知名度,要是能在国内市场上占住一席之地,好滋味罐头公司就能彻底站稳脚了。
以后就算外贸生意有啥变动,好滋味公司也能靠国内的生意撑下去。”
陈淑萍微微蹙起眉头,语气里带着几分担忧:“话是这么说,可你在京城罐头厂的时候,那么大的厂子,销量都开始下降了。一个地方小厂想扩展销路,哪有那么容易啊?我总觉得心里没底。”
李振国却不像她那么担心,反而笑了笑:“大厂有大厂的资源,小厂也有小厂的优势。老话说‘船小好调头’,现在市场变化这么快,小厂灵活,能及时跟着市场调整,未必就没有机会。”
陈淑萍有些诧异地看着丈夫,眼神里满是惊讶。她没想到丈夫能说出这么有见地的话,跟以前那个只知道埋头干活的工人完全不一样了。
李振国被她看得有些不自在,下意识地摸了摸脸:“我脸上有东西?咋这么看着我?”
陈淑萍忍不住笑了:“没有,就是觉得你跟以前不一样了,这话可不像你能说出来的。”
李振国也笑了,带着几分不好意思:“以前在京城罐头厂就是个普通工人,每天接触的不是机器就是干活的伙计,哪会想这些。
现在不一样了,在万安镇罐头厂当生产主管,要考虑的事情多了,生产质量、生产安全,还有产品的销路,一样都不能马虎。
我跟谢厂长没事的时候就经常坐在一起聊这些,时间长了,也就懂点门道了。”
陈淑萍点了点头,又想起一个问题:“黄桃罐头也快过季了吧?等黄桃采摘完,你们厂又该生产啥了?”
“老二还种了一批腌渍小黄瓜,马上就能采收了,正好能接上趟。那批腌渍小黄瓜加上之前库存的番茄罐头,刚好能凑够剩下出口到苏联的一百吨外贸订单。”李振国条理清晰地说着,
“等腌渍小黄瓜采摘完,差不多就到十月中下旬了,到时候我们会生产米粥罐头。”
“米粥罐头?”陈淑萍一听,眉头皱得更紧了,“我记得你在京城罐头厂的时候,厂里也生产过米粥罐头,结果销量差得不行,最后都当成员工福利下发了。
那一年我可吃够了,天天喝那没滋没味的米粥,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腻。现在新厂又生产米粥罐头,这不是赔钱货嘛!”
李振国赶紧摆手:“那不一样!以前京城罐头厂的米粥不注重口味,放的食材少得可怜,除了大米就是水,味道能好才怪。
我们新研发的米粥,一共放了八种食材,有点像腊八粥,有大枣、红豆、桂圆、莲子、百合、花生……食材丰富得很,味道肯定不一样。”
陈淑萍听到这儿,突然一拍巴掌,像是想起了什么:“我记起来了!辉京前阵子跟我提过,说大嫂整天在家熬八宝粥,食材特别丰盛,刚开始喝的时候觉得特别好喝,结果大嫂天天做,他都喝腻了。
这大半个月没喝,前两天又嚷嚷着要喝八宝粥,前儿个妈给他熬了一回,他还说不好喝,为这事我还揍了他一顿呢!”
“没错,咱们这八宝粥罐头的方子,就是大嫂研发的。”李振国笑着说,
“一开始她就是在家熬给家里人喝,后来家里人喝腻了,她又拿到四季青公司的食堂熬,让厂里的工人提意见,综合大家的口味改了好几回,味道是越来越好了,以后做成罐头肯定受欢迎。”
陈淑萍话锋一转,想起了姐姐家的事:“对了,老二最近忙啥呢?昨儿个我姐过来串门,还说他有日子没找过婷婷了。”
李振国说道:“他要忙的可太多了。四季青公司一直在扩规模,合作的种植户加起来有几百亩。
好滋味罐头厂这边的事,他也得操心,生产线、产品质量都得盯着。
而且他最近又要开餐厅分店,对了,他还打算开一家五百平米的大超市呢!”
“超市?那是啥?”陈淑萍头一回听说这个词。
“就是卖东西的地方,跟供销社、商场有点像,但客人能自己挑想要的,更方便。听说外国人买东西都去超市。他手底下这么多产业,能不忙吗?”李振国解释道。
陈淑萍有些担忧:“老二又是开新餐厅,又是办超市的,摊子是不是铺得太大了?他就不怕赔钱吗?万一哪个生意做砸了,那损失可就大了。”
李振国却一点都不担心,笑着说:“放心吧,老二心里有谱,他做啥事都想得周全,不会瞎折腾的。
新开的餐厅和超市的底商都是他自己买的,就算到时候买卖没干成,底商还在那儿,租出去收租金,也是一笔稳定的收入,亏不了。”
“妈呀,老二又买底商了?花了多少钱啊?”陈淑萍的声音陡然拔高,又赶紧压低,生怕吵醒外面的人。
李振国伸出两根手指,神秘地笑了笑:“你猜?”
陈淑萍试探着问:“两万?”
李振国摇了摇头。
陈淑萍心里一惊,又猜:“难道是……二十万?”
李振国点了点头,陈淑萍惊讶得合不拢嘴:“这么多钱!这得挣多少年才能挣回来啊!”
“你以为呢,那俩底商一个在亚运村,一个在西单,都是京城最繁华的地方,五百多平米的大底商,能便宜得了吗?”李振国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
“老二有眼光,是托了朋友的关系才买到,一般人想买,也买不着。”
陈淑萍叹了口气:“你说我姐也是瞎操心,老二去找婷婷,她担心俩孩子整天腻在一起出事;现在老二忙得没功夫去找婷婷,她又惦记着,生怕俩孩子感情淡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