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丞相墓前柏森森 (第2/2页)
木盒子里面都是书信,乍一看数量不少。
有卫瓘的,有羊琇的,有杜预的,有胡烈的,还有很多没听过名字的人写的信!
看起来都是魏军里面中高级将领的信,非常重要。石守信一封一封拆开看,结果大吃一惊。
杜预说钟会跟蜀地将领眉来眼去的,书信往来频繁,有可能会据蜀地而自立,做下一个刘备。
胡烈说钟会狂妄自大,入蜀之后可能有不轨举动。
羊琇说得更直接:钟会必反。
只有卫瓘不置可否,说大军会在稳固阳安关的防守以后班师回长安。
果不其然,军中很多将领当面对钟会毕恭毕敬的,私底下小报告一大堆,绝大部分都是说钟会坏话的。
不过按照规矩,军中将领的书信要送回洛阳,必须要交给大都督或者监军过目。这些应该就是军中很多将领向卫瓘投诉钟会的“告密信”。
至于卫瓘看过没有,那就很难说了,反正所有书信都没有封口。
石守信还找到一份报功的文书,上面有很多人的名字,不过没有他的。
石守信立刻磨墨提笔,将这些书信全部誊抄了一份,然后用一块丝绸将其紧紧裹住,贴身放好。
不紧不慢的将木盒子的书信还原,上锁,重新涂上火漆。石守信左看右看,觉得应该没什么破绽了,于是收好木盒子,躺下睡觉。
……
长安,那略显破败的关中都督府内,司马昭正在书房里办公。
他身边整理文案的人,是西槽属劭悌。司马昭眼角余光看到劭悌有好几次都是欲言又止,于是将笔放在笔架上,抬起头有些不满的询问道:“有话就说,何必如此?”
“大将军,此番让钟会领兵伐蜀,实在是不妥。钟会野心极大,如今手握重兵,难保不会有作乱的心思。
如今换帅,还来得及。”
劭悌苦劝道。
“朝中坚定伐蜀的人,仅有钟会而已。就连司马氏姻亲羊祜都反对伐蜀,其他反对的人就更多了,不让钟会领兵,我还能让谁去呢?”
司马昭反问道。
劭悌无言,因为真实情况确实如此,或者说,这么“凶险”的活计,只有钟会愿意干。
看到劭悌不说话了,司马昭安慰他道:“钟会攻下汉中,本地蜀国百姓畏惧魏军,不可能支持他这个敌国统帅。而军中将士家小都在中原故土,也不可能跟着钟会瞎胡闹,你就放心吧。”
不得不说,这话确实有些道理,劭悌顿时附和了几句,不再提起此事。
处理完公务,司马昭正要起身离去,到城外逛逛,忽然听侍从禀告,说是贾充求见!
一见面,贾充就对司马昭问道:“大将军,您信任钟会么?”
司马昭答道:“我自然是信任钟会的,就算是派你领兵伐蜀,我也一样信任你。”
贾充无语了,后面的话压根就说不出来,只好对司马昭作揖行礼,找了个借口告退。
等贾充离开后,司马昭才离开都督府,回到自己在长安的别院。
夜很长,司马昭无心睡眠,躺在书房的榻上,思考着伐蜀之战后的事情。那时候,他已经是晋公了,很快晋国就会取代曹魏,他会成为皇帝。
司马昭有个心病,也是因此而来:
过继给司马师的次子司马攸,是未来权力传承的一个极大隐患。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司马家夺取政权,改朝换代后,司马懿要不要追封为帝?
那必须的。
司马师要不要追封为帝?
那……也是必须的,因为长幼有序。
所以问题来了,司马攸是司马师的嫡长子,司马师被追封为皇帝,司马攸就是正统。
而司马昭当了皇帝,他自己的嫡长子司马炎,也应该是皇帝,司马炎也该是正统。
那司马炎和司马攸,究竟谁是正统呢?
现在朝臣们多半会支持司马炎,这个并没有什么好说的。
可是,如果司马炎的儿子不争气,那么皇太孙和另一个“嫡长子”司马攸比,谁更正统一些呢?
别人怎么想,司马昭不太清楚。
大概,朝中大臣们,会有很多想法吧。
所以司马昭考虑的是,他必须尽快把司马攸“要回来”。
这样的话,司马炎就是司马攸的亲兄长。长幼有序,司马炎的子嗣便是理所应当的正统,也是堵死司马攸夺权的路子,让他死了这条心。
然而,立嗣如立国,送出去的孩子,哪有那么容易能要回来的呢?
司马昭为这个事情很是烦闷。
正当他心中烦闷之时,王元姬推开房门,走到他身边,坐到床榻之上。
“钟会见利忘义,喜欢挑起事端,恩宠太过一定会作乱,不能委以重任。
此番伐蜀,钟会必反。”
王元姬一见面就沉声说道。
“我让钟会领兵伐蜀,自有用意。”
司马昭冷哼一声说道。
“噢?是什么用意?”
王元姬捏着司马昭的手,漫不经心问道。
“哼,邓艾是征西将军,钟会是镇西将军,钟会虽然统筹全局,但邓艾的官职,还略高于钟会。
二人必不可能联合起来反叛。
诸葛绪是雍州刺史,刘钦是魏兴太守,他们四人互不统属,只是名义上听从钟会。
而且这四部兵马,也分属四区,各部军官只熟悉本军,不熟悉其他。
四军联合起来的可能微乎其微。
这么一个部署,钟会如果要反,他如何做得到?”
司马昭眼中寒光闪过,显然是早有部署。
听到这话,王元姬也不再说什么。
司马昭站起身,背对着王元姬叹息道:“钟会参与机要十多年,知道太多的事情。此人不除,我心难安。”
“那就静候佳音吧。”
王元姬随口说了一句,随即缓缓退出书房。她本有话想说,看到司马昭的模样,又不想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