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星箭一号首飞 (第2/2页)
毕竟他们没有陆安这样的猛人。
最焦虑的当属阿镁立卡,为此召开了多次闭门听证会。
强硬派咆哮着表示,不能将国家安全的未来寄托在对手的技术之上,要求立刻通过法案,禁止脑机终端进入任何与军方有关联的机构,甚至考虑更广泛的禁令。
而务实派则忧心忡忡地指出,一刀切的禁令只会让镁军闭目塞听,最终在未来的战场上付出血的代价。他们主张有限的、受控的采购,用于“逆向工程”和“威胁评估”,但这同样无法解决根本的数据风险。
阿镁的那些媒体也没有闲着,也开始接到指令开始干活儿。
《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数字时代的马骑诺防线:我们该如何防御来自虚拟世界的威胁?》的评论文章。
《经济学人》的封面则是一个被红色电路板缠绕的地球,标题是《东方“脑权”优势?》。
舆论场上关于“数据安全”、“神经隐私”、“技术铁幕”成为了新的热词。
这些舆情上的质疑,元界智控自然不会无动于衷,道义高地你不去占据就会被别人占据。
于是公司也再次明确表态:脑机终端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元界智控致力于为全人类创造福祉,关于数据安全与用户隐私,公司始终坚守最高标准。技术不应该成为猜疑与隔绝的壁垒,而是连接与信任的桥梁。
元界智控的表态,翻译翻译就是,没有问题的,尽管用放心用,真的。
可越是这样,镁西方的各国战略决策者越怀疑越不敢。
当年东方没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的时候,用阿镁的GPS,结果对方动手脚把导航位置带到沟里去,堪称奇耻大辱,这种事情他们是做过的。
他们所追求的是绝对的“控制权”,而这是元界智控绝对不可能赋予的。
一道无形的、基于数据和信任的“数字铁幕”正在缓缓降下。
镁西方被困在铁幕之外,眼睁睁看着幕布另一侧,一个强大的对手正在以他们无法理解、无法模仿的方式,进行着脱胎换骨的蜕变。
他们手握钞票和资源,却发现自己买不到通往未来的门票,这种无力感和紧迫感,让每一个知情的决策者都寝食难安。
最后,他们还是不敢用。
倒也不蠢。
脑机终端这一块在陆安这里已经告一段落了,该业务板块的运作由陈渊负责。
而陆安自己则是把精力放在了星界动力航天这边。
按既定计划,原定历时18个月的人类火箭史上超短研发周期的“星箭一号”就要在这个月进行首飞。
……
11月26日周末,南部地区,星界动力航天发射场。
黎明前的黑暗被发射场区的巨型聚光灯驱散,巍峨的发射塔架如同钢铁巨兽,环抱着一枚大型火箭。
箭体上喷涂着醒目的“星界动力”LOGO和“星箭一号”字样,在灯光的映照之下,这枚火箭线条流畅,姿态昂然,仿佛直指苍穹,等待着一飞冲天的瞬间。
发射指挥中心内,各部门的工程师们严阵以待。
大家的目光炽热而紧绷着,因为还有几个小时就是“星箭一号”首飞。
若能首飞成功,将会创造一系列惊人的记录。
两小时后,陆安的专车载着他驶入了发射指挥中心,他穿着一身简洁的深色工装,从容淡定地走入了灯火通明的主指挥大厅。
此刻的大厅内,巨大的电子屏幕上不断刷新着火箭各系统的最后状态数据。
键盘敲击声、指令汇报声此起彼伏,各部门的人各司其职。
“陆总早!”
“陆总!”
“陆安同志,你来了。”
看到陆安走了进来,不少在场的工作人员纷纷向他打招呼。
很多年轻的工程师还是第一次近距离与他见面,陆安把NS方程问题解决,开发出了“星流”工具再把计划安排好之后,基本上就是对星界动力航天采取“放养”的状态。
让那些老专家们去折腾,他只是定期听取星界动力CEO的汇报,有时也是灵曦向他汇报。
火箭研发阶段,即便是可回收火箭,陆安都没有必要亲自来一线带队开发,他把一些关键工具搞定,有那些顶尖航天工程专家把关已经足够了。
此刻,陆安向着那些跟他打招呼的人微微颔首,同时径直地走向总指挥席。
首席总师吴光裕看到陆安过来,顺手将一份最后的首飞前综合报告递给他,“各系统最后一次状态确认刚刚结束,‘星箭一号’状态完美。”
陆安接过来报告,快速翻阅着,目光扫过关键数据。
末了,他把报告材料放一边,来到指挥席打开几个系统部门的通讯频道,然后开始对着一个麦克风说道:“汇报,推进剂加注完成度?”
“液氧、液态甲烷加注完毕,贮箱压力、温度稳定,均在最佳发射区间。”通讯频道传来一道坚定且明确的声音。
“结构系统最终确认?”
“所有结构连接点检查完毕,应力监测系统上线,着陆腿机构作动正常,我们的火箭结实的很。”安德烈·诺维科夫的声音沉稳有力。
“GNC系统?”
“飞行控制计算机自检通过,所有传感器数据正常,目标轨道参数已装订完毕。”负责人程书强的声音冷静如常,但细听之下,也能感受到到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
“航电电网?”
“全箭供电正常,通信链路畅通,遥测信号稳定。我们准备好了。”该系统部门的周智雄言简意赅。
“发射场系统及安全?”
“发射区已清空,地面设备全部撤收。气象条件符合发射要求,最后窗口确认完成。”德米特里·彼得罗夫和吕明的声音先后传来,“安全冗余系统全部激活,应急预案已就绪。”
陆安听取了各系统部门的汇报,自顾自地点了点头。
他的目光扫过大厅里每一张紧张而专注的面孔,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更有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工程师。
过去18个月,近550个日夜的疯狂鏖战,无数次的“星流”模拟优化,日复一日的通宵达旦,持续不断的失败与再起,都是为了此刻。
陆安深吸一口气,对着内部通讯全频道,声音清晰地传遍整个指挥链条:“我是陆安,我已确认‘星箭一号’首飞任务,最终射前状态良好。”
“按既定计划,准时发射!”
他的命令下达如同按下了最后的启动键,所有人都严阵以待,紧张之余带着期待振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