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阅读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阅读 > 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 第1008章 断江南士绅的根

第1008章 断江南士绅的根

第1008章 断江南士绅的根 (第1/2页)

徐闻对这一现象洞若观火。
  
  “今日江南,学子若不入某书院,便无登第之望;若无士族荐举,便无仕进之门,此非王朝养才,乃门第选官也!”
  
  他深知,这样的教育体系,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割据”。
  
  不是兵戎造反,而是“以笔为刀”,在道义与声望之下挑战朝廷威严。
  
  书院的危害,主要体现于三端:
  
  一、削弱皇权,坐大地方。
  
  书院由地方豪强出资,自设规矩,常年与地方官府平起平坐。
  
  甚至许多书院掌教,对官员指手画脚,号称“士林清议”,实则干政之举。
  
  他们以讲学为名,实为“教育自治”,实质上架空了社学,撕裂了中央自上而下的教化网络。
  
  二、助长党争,败坏纲纪。
  
  最为典型者,莫过于历史上的东林党人。
  
  明朝后期的东林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他们以书院为据点,鼓动“清议”,频频上疏弹劾权臣,口号响亮,却常裹挟私怨,借道德之名进行政治报复,致使朝政掣肘,台谏交恶,君相离心。
  
  而书院之下,士子众多、门生遍布,结党成风。
  
  “座主门生”之制在书院大行其道,导致“举贤不公、仕途成局”,破坏科举制度的初衷。
  
  三、固化阶层,断绝寒门。
  
  朱元璋创社学,本欲“使贫贱子弟亦能读书入仕”,然而世族书院盛行后,寒门子弟便被挤出教育体系之外。
  
  书院以门第荐才、以族亲资助,考试内容亦趋功利,只为应试之道,不讲大义之理,更不顾下层之需。
  
  即便后世如王阳明等高士,也尝试开办下层书院(如稽山、龙冈),广纳寒门,但终敌不过士绅财力所筑起的壁垒。
  
  徐闻在奏疏中斩钉截铁言道:“士林党争之祸,胜于边患之兵,官学废弛,私学横行,此朝纲之蚀骨之毒也!”
  
  “若王朝之下有‘第二讲堂’,则必有第二权柄,社学不兴,王道不立!”
  
  于是徐闻一道政令,取缔江南三十六座大书院,拆除者、封闭者、焚毁者不一而足。
  
  那座传承百年的“西湖讲舍”,当众捣毁;“曲园书堂”藏书五千卷,一把火烧得干净;
  
  至于“王氏书庄”,更被指为“图谋书乱”的据点,院长就地斩首,讲生流徙西域。
  
  百姓目睹此景,无不惊惧:
  
  “这可真是‘书生误国,书院通敌’啊!”
  
  紧接着,徐闻下令:“今后江南诸地学堂,须由朝廷设立,名曰‘社学’,由地方官直接监管,设教官、课程、督学使,严禁私讲。”
  
  “所授之学,以律、法、算、农为主,儒经为辅,禁讲异议之论,禁引反政之文。”
  
  一时间,江南大小州府,皆建“社学署”,旧日书院一夜之间成为废墟,讲席未冷便已换人。
  
  原本讲学清议、围炉论政的士子,如今只许识字写账、学农织布。
  
  再也没人敢问“君道”“天理”,连“孟子”都被勒令删减。
  
  第二步,是重编学籍,划清身份。
  
  徐闻深知,江南士林之所以根深蒂固,不在学识,而在于世袭门第、门生故旧横跨官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