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墙上挂着十七个名字 (第2/2页)
“最近半年呢?”江临风追问,心跳开始加速。
“这就是关键!”钱凤仪的语气也跟着提了上来,“老伯说,最近半年,这个男人再也没出现过。但是,就在男人以前烧纸的墙角,我们发现了一道新刻的划痕,很浅,像是用石子或者钥匙划的,上面写着三个字——‘还差三’。”
“还差三个!”江临风脑子里“轰”的一声。
他猛地回头,死死盯住墙上那十七张照片。
十七个死者,凶手却说“还差三个”?
这说不通,除非……
除非他认为的目标是二十个,而不是十七个!
又或者,他认为自己完成了十七次谋杀,但实际上,有三个人并没有死!
一个大胆到近乎荒谬的推论在他脑中成型。
他立刻对孙玉花下令:“马上!调取这十七起案件的原始档案,我要看卷宗!特别是结案报告,确认每一个案子的被害人是否都已确认死亡!”
在返回市局的路上,警车内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江临风的推论太过惊人:许国强,那个在汽修厂被发现尸体、被初步认定为连环杀手的嫌疑人,或许根本不是凶手,而是这第十七个目标!
真凶另有其人,一个与许国强以及南粤腌渍厂都有着密切关系的人。
这个真凶,很可能是许国强当年的同事。
因为某种天大的误会——或许是许国强在某次送货过程中,被这些小卖部老板当成小偷合伙殴打,最终不治身亡——这个同事便走上了一条长达二十年的、扭曲的复仇之路。
他以“替兄弟报仇”、“替天行道”为名,逐一猎杀那些他认为的“仇人”。
每杀一人,便取走一根小指骨,在那个秘密的仓库里,用特制的蜡烛烧掉,完成一场属于他自己的、黑暗的正义仪式。
“金小霜!”江临风抓起对讲机,“汽修厂工具箱上那枚残缺的半指纹,别放弃!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放大、增强、或者从算法上重建,给我尝试从边缘最模糊的地方,提取二级甚至三级细节特征!我要一个结果!”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整个重案组都被动员了起来。
档案室里,纸张翻动的声音此起彼伏。
终于,孙玉花拿着三份泛黄的卷宗冲进了江临风的办公室:“江队,你猜对了!十七个案子里,有三起!虽然当年都以凶杀案立案,但被害人实际上并没有死亡!一个重伤后被救活,但成了植物人;另外两个则是失踪,因为现场有血迹和搏斗痕迹,才被列为疑似被害!”
凶手以为自己杀了十七个人,但实际上,他只“成功”了十四次。
所以,他刻下了“还差三个”。
这三个“差额”,就是那两个失踪者和一个植物人!
他的复仇名单,并没有完成!
这个推论的最后一块、也是最重要的一块拼图,就在那枚指纹上。
八个小时,如同一个世纪般漫长。
就在江临风盯着白板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图,几乎要将那块板子看出洞来的时候,他桌上的电话骤然响起。
是金小霜,她的声音里充满了压抑不住的狂喜和疲惫。
“江队!出来了!我们用多光谱扫描结合图像锐化算法,成功从那枚半指纹的边缘模糊区域,还原出了一条清晰的脊线分叉!这个特征点,我们录入全国指纹库进行模糊比对,跟96年第二起案件,也就是店主方建富被杀案现场,一个茶杯上提取到的潜指纹特征完全吻合!当年那枚潜指纹因为身份不明,一直被作为悬案证据封存。我们并案了!”
江临风一把抓紧了话筒:“指纹的主人是谁?!”
“周德海!”金小霜一字一顿地报出那个名字。
“查他的档案!”
“已经查了!”金小霜的语速极快,“周德海,男,现年五十六岁。原籍粤北山区。1992年至1997年,于南粤腌渍厂担任装卸工兼跟车员!1997年,因盗窃厂内两条香烟被发现,遭厂方开除,之后不知所踪,户籍信息也再未更新过,处于失联状态。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江队,”金小霜深吸一口气,“他的入职体检报告上写着:‘右足底曾受铁钉贯穿伤,愈后不良,行走时右腿微跛’!”
蓝色工装,跛脚,腌渍厂员工,时间线吻合!
一切都对上了!
凶手就是他!
周德海!
他是在为当年的同事许国强复仇!
江临风“霍”地站起身,正准备向指挥中心上报,申请对周德海进行全城通缉。
就在这时,他的私人手机“嗡”地一声震动,屏幕亮起。
是负责在外围摸排南粤腌渍厂旧关系的芳姐发来的一条彩信。
他点开图片。
那是一张被手机翻拍过来的、褪色严重的老照片。
照片的背景是一条红色的横幅,上面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依稀可以辨认:“热烈庆祝南粤腌渍厂1996年度优秀员工表彰大会”。
照片里,两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并肩而立,都穿着那个年代最常见的蓝色工装。
左边那个,正是许国强,笑容憨厚。
而右边那个,一只手亲密地搭在许国强的肩膀上,笑得露出两排整齐的牙齿,眼神明亮而真挚。
他就是周德海。
江临风的目光仿佛被这张照片钉住了,他所有的推论,所有的逻辑链,在这一刻都受到了剧烈的冲击。
一股比仓库里的阴冷更甚的寒意,顺着他的尾椎骨,一点一点爬上脊背。
他们不是被欺凌者和复仇者的关系。
在这张照片里,他们不是仇人,是并肩接受荣誉的兄弟。
可如今,一个兄弟,在精心构建的祭祀墙上,用血红的墨水,一笔一划地写下了另一个兄弟的名字和“死亡日期”。
那姿态,像是在祭奠一个亡者,又像……在忏悔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