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速成学堂(加更②) (第2/2页)
“好!好!好!”赵教授激动地连说三个好字。
钱教授立刻从自己宝贝的帆布包里翻出几本厚厚的手稿:“小林,这是我这些年研究东北边疆民族葬俗的心得!你看看!”
方教授也笑眯眯地递过来一沓资料:“这是我整理的古代壁画保护与临摹技术的笔记,或许对这次有用!”
面对教授们炽热的期望和倾囊相授的珍贵知识,林初夏无法拒绝。
她深知70年代特殊时期,考古事业遭受重创,人才断层严重,这些老教授是在用这种方式,将文明的火种悄悄传递下去。
于是,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这顶飘着松脂香气的军绿帐篷,成了林初夏的“速成学堂”。
白天,她如饥似渴地阅读三位教授毕生心血凝结的手稿笔记。
钱教授的笔记旁征博引,充满大胆假设;
赵教授的笔记严谨扎实,条理分明;
方教授的笔记细腻详尽,尤其关于脆弱文物现场保护的土法妙招,如用白醋加明矾水喷洒临时固色,用桐油浸泡的麻布包裹易碎器物,让她大开眼界。
她的超强记忆力在此刻发挥到极致,浩如烟海的知识点被迅速吸收、归类、融会贯通。
晚上,帐篷里常常上演“三师会审”。
三位教授围着火塘,就某个墓葬结构或器物特征争论不休,林初夏则成了最佳的“裁判”和提问者。
江见野常常安静地坐在她旁边,帮她添柴、倒热水,或是默默削好一支铅笔递给她做笔记。
当争论过于激烈时,他会适时递上一杯热水,巧妙地岔开话题。
林初夏偶尔遇到特别晦涩难懂的理论,也会在教授们休息后,小声地向江见野“复述”一遍,既加深自己的理解,也让他能跟上进度。
昏黄的灯光下,两人头碰头低声讨论的身影,成了帐篷里一道温暖而默契的风景。
林初夏的进步一日千里。她不仅能快速理解复杂的理论,甚至能结合有限的实地信息,提出一些让教授们眼前一亮的见解。
她的聪慧、勤奋和谦逊,彻底征服了三位性格迥异的老学者。
时间滑到4月20日。
部队的补给车队终于冲破泥泞的山路,送来了急需的物资:强光手电筒、大捆的绳索、防毒面具、急救包、大量的记录本和绘图工具、抢救发掘物资等,甚至还有几台笨重的珠江牌120相机和珍贵的彩色胶卷。
随着下墓日期的临近,一种紧张而期待的气氛在营地弥漫。
林初夏心中始终惦记着前墓室的情况。在征得江见野同意并确保安全后,两人决定在4月21日深夜,趁教授们熟睡,再次潜入古墓入口进行一次更专业的初步勘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