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冬雪临城,军令如山 (第1/2页)
2019年12月31日,北京的冬雪来得猝不及防。清晨六点,肖砚的生物钟准时唤醒她,窗外的槐树枝桠裹着一层薄雪,路灯的光晕在雪粒上晕开暖黄的雾,将凌晨的寂静揉得柔软几分。她轻手轻脚地起身,避免吵醒身旁熟睡的丈夫陆则安——昨晚他刚从布鲁塞尔出差回来,行李箱还放在玄关,西装外套上的褶皱里似乎还沾着国际会议厅的暖气。
肖砚今年48岁,是北京军区总医院的院长,白大褂口袋里总装着两支笔、一个迷你记事本,还有一块磨得发亮的怀表——那是钟南山院士在她博士毕业时送的,背面刻着“医者仁心,守正笃实”。她走到儿童房门口,轻轻推开一条缝:15岁的小儿子陆晓舟抱着篮球睡得正香,额前的碎发遮住眉眼,嘴角还带着笑,大概是梦到了周末的球赛;隔壁房间里,18岁的女儿陆晓冉正对着镜子系围巾,看到肖砚的影子,她转过身比了个“OK”的手势,轻声说:“妈,我去学校领成绩单,晚上同学聚会,晚点回来。”
“注意安全,记得带暖手宝。”肖砚点点头,目光落在书桌角的相框上——那是去年全家去广州看望钟南山院士时拍的,照片里,钟院士握着她的手,叮嘱她“军区医院是军民健康的防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正想着,手机突然震动起来,屏幕上跳出“院办紧急”的字样,她心里一紧,接起电话快步走向书房。
“肖院,刚接到上级通知,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要求我院组建应急医疗队待命,随时准备支援。”院办主任的声音带着急促,“另外,疾控中心传来消息,有两名从武汉返京的发热患者已经送到急诊科,怀疑可能是同类病例。”
肖砚的手指顿在笔记本上,笔帽轻轻磕了一下纸面。她深吸一口气,沉声道:“通知急诊科启动二级防护,将患者转移到负压病房,立刻安排呼吸科、感染科专家会诊,所有接触人员做好个人防护记录。另外,马上召开紧急院务会,通知所有科室主任、护士长十分钟后到会议室集合,我现在过去。”
挂了电话,她转身时正好撞上陆则安。他穿着睡衣,眼底带着惺忪,却敏锐地察觉到她的神色不对:“出什么事了?”
“武汉那边有情况,院里要组建医疗队,我得去医院。”肖砚一边换鞋一边说,“晓冉和晓舟今天的事,你多盯着点,晚上我可能不回来了。”
陆则安伸手帮她理了理衣领,指尖触到她冰凉的耳垂,他皱了皱眉,拿起沙发上的羽绒服递过去:“把这个带上,外面雪大。我上午去外交部交接工作,下午回来陪孩子们,你放心。”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有任何需要协调的地方,随时给我打电话,不管是物资还是人员调动,我来对接。”
肖砚心里一暖,点了点头。结婚20年,陆则安从外交科员做到部长,她从住院医师做到院长,两人总是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却总能在关键时刻给对方最坚实的支撑。她拉开门,寒风夹着雪粒扑在脸上,手机又响了,这次是妹妹肖宁打来的。
“姐,你到医院了吗?急诊科这边忙疯了,那两个患者血氧饱和度一直在降,呼吸科的李主任让我问你,要不要启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备用设备?”肖宁的声音带着喘息,背景里能听到监护仪的滴滴声和医护人员的呼喊声。
肖宁比肖砚小5岁,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呼吸科的副主任医师,性格风风火火,业务能力却丝毫不输姐姐。去年流感季,她连续在科室值守了半个月,最后累得在诊室里晕倒,醒来第一句话还是问“病人怎么样了”。
“先不用,让李主任先做血气分析,看看肺部感染情况,我十分钟后到。”肖砚加快脚步,车子在雪地上碾出两道清晰的辙印,“对了,你妹夫陈默是不是今天从非洲回来?让他到家后别去医院找你,现在情况特殊,避免交叉感染。”
“我知道,昨晚就跟他说了,让他先居家观察几天。”肖宁应道,“姐,你路上小心,雪天路滑。”
挂了电话,肖砚打开车载电台,里面正播报着早间新闻:“……武汉卫健委发布通报,截至12月31日8时,累计报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7例,均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她握着方向盘的手紧了紧,心里有种强烈的预感——这场突如其来的肺炎,恐怕比想象中更严峻。
医院门口已经拉起了警戒线,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正在引导患者分流,急诊楼的电子屏上滚动着“发热患者请走右侧通道”的字样。肖砚下车时,院办主任已经在门口等她,手里拿着一叠文件:“肖院,这是刚整理好的应急医疗队人员名单,呼吸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的骨干都报了名,肖宁主任第一个签的字。”
肖砚接过名单,目光扫过“肖宁”两个字,心里微微一沉。她知道妹妹的脾气,只要有任务,从来都是冲在最前面,但这次情况不明,风险太大,她作为院长,既要考虑医院的诊疗需求,也要顾及医护人员的安全,包括自己的妹妹。
“先放我办公室,开会的时候再议。”肖砚把名单递给院办主任,快步走向会议室。走廊里,穿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匆匆而过,有的抱着病历夹,有的推着治疗车,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紧绷的神色,平时热闹的护士站此刻只剩下键盘敲击的声音,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和紧张的气息。
会议室里,科室主任和护士长们已经到齐,看到肖砚进来,所有人都站了起来。肖砚摆摆手,示意大家坐下,开门见山地道:“今天把大家叫来,是有紧急任务。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上级要求我院组建应急医疗队待命,随时准备支援。另外,我院急诊科刚刚接收了两名从武汉返京的发热患者,怀疑可能是同类病例,目前已经转入负压病房,正在进行会诊。”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立刻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呼吸科主任***推了推眼镜,率先开口:“肖院,根据刚才的会诊情况,这两名患者的肺部CT显示有磨玻璃影,血氧饱和度偏低,症状和武汉通报的病例很相似,不排除人传人的可能。如果真是这样,我们的防护措施必须升级,物资储备也得跟上,尤其是N95口罩和防护服,现在库存可能不够。”
“物资的事我已经让后勤科统计了,缺口部分会立刻向上级申请调拨,同时联系供应商紧急采购,保证临床需求。”肖砚看向后勤科主任,“王主任,你这边要24小时待命,确保物资及时到位,不能让医护人员在前线‘裸奔’。”
“放心,肖院,我已经跟供应商沟通过了,第一批N95口罩今天下午就能送到,防护服明天早上到。”王主任点点头,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
“还有,发热门诊必须扩容,现在只有两个诊室,一旦出现更多病例,肯定不够用。”感染科主任张敏补充道,“另外,我们需要专门的隔离病区,把疑似病例和普通患者分开,避免交叉感染。”
肖砚沉吟片刻,看向院办主任:“马上协调基建科,把住院部12楼腾空,改造成临时隔离病区,要求24小时内完成改造,配备足够的监护仪、呼吸机和负压设备。发热门诊这边,从其他科室抽调医护人员支援,增加四个诊室,实行24小时轮班制。”
“我没问题,肖院,我们科随时可以派人支援发热门诊。”儿科主任举手说道,其他科室主任也纷纷附和,表态愿意抽调人员。
肖砚看着眼前的同事们,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立几十年,经历过非典、汶川地震、新冠疫情前的历次公共卫生事件,每次遇到紧急任务,大家从来都是齐心协力,没有一个人退缩。她拿起桌上的怀表,看了一眼背面的字,沉声道:“各位,这次的任务很艰巨,风险也很大,但我们是军人,是医生,守护人民健康是我们的职责。武汉的同胞在等着我们,国家在等着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必须扛起来。”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继续说道:“应急医疗队的组建,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但我希望大家在报名前,都想清楚自己的责任和风险。作为院长,我会和大家一起,只要国家需要,我们随时可以出发。”
会议结束后,肖砚回到办公室,刚坐下,肖宁就闯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张报名表,上面已经签好了她的名字。“姐,我要去武汉,你把我排进医疗队名单里。”肖宁的眼睛亮晶晶的,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