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医路传承,爱满人间(下) (第1/2页)
陆晓冉在随访门诊的实习渐入佳境。某个周三的清晨,她刚到门诊就看到一位熟悉的身影——是武汉来的李奶奶,去年因重症肺炎在方舱医院接受过肖宁的治疗,如今每月都来北京复查。李奶奶一见到她,就笑着拉过她的手:“姑娘,还记得我不?上次你帮我测肺功能,比我家孙女还细心哩!”
陆晓冉赶紧扶李奶奶坐下,熟练地拿出病历本:“李奶奶,您今天感觉怎么样?最近有没有按时做呼吸操?”她一边问,一边仔细记录,偶尔抬头跟李奶奶唠两句家常,像极了当年初入职场时的肖砚。肖宁站在诊室门口,看着这一幕,悄悄拿出手机拍下照片,发给肖砚:“姐,晓冉越来越像个靠谱的医生了。”
没过多久,肖砚的消息回了过来:“随她小姨,心细,对患者有耐心。中午一起吃饭,我带了晓阳做的小饼干,给李奶奶也尝尝。”
中午休息时,李奶奶捧着小饼干,眼眶泛红:“你们娘仨真是好人,在武汉的时候,肖宁主任天天给我送热粥;现在晓冉又这么照顾我,连孩子都想着我。我这病能好,全靠你们啊!”肖宁笑着帮她擦了擦眼泪:“李奶奶,您别这么说,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对了,您儿子说想接您回武汉住,要是以后不方便来北京复查,我们可以远程给您看诊,视频教您做康复训练。”
李奶奶点点头,从包里掏出个布包:“这是我儿媳妇做的武汉腊肠,给你们带了点,尝尝家乡的味道。”看着布包里油亮亮的腊肠,肖砚心里满是温暖——这些年来,从武汉的热干面到北京的炸酱面,从患者送的手写纸条到亲手做的特产,这些平凡的物件里,藏着最真挚的情谊。
下午,肖砚接到钟院士的电话,说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要举办“全国呼吸康复技术培训班”,邀请她和肖宁去当讲师,还特意提到让陆晓冉也一起去:“让孩子多听听、多学学,早点把经验学扎实,以后才能更好地帮患者。”
肖砚立刻答应下来,挂了电话就去找肖宁和陆晓冉:“钟老师邀请咱们去广州讲课,晓冉也一起去,正好跟全国的专家多交流交流。”陆晓冉眼睛一亮,兴奋地说:“真的吗?我早就想跟钟爷爷学习了,这次一定要好好记笔记!”
培训班举办的那天,肖砚和肖宁分别分享了“社区随访点建设经验”和“重症患者康复方案”,陆晓冉则作为年轻医生代表,讲了自己在随访门诊的实习心得——“我以前觉得医生只要把病治好就行,后来才明白,有时候一句安慰的话、一个耐心的解释,比药物更能让患者安心。”
台下的钟院士听得频频点头,在提问环节特意说:“晓冉说得很好,‘治身先治心’,这是咱们从医的根本。现在很多年轻医生技术好,但容易忽略患者的心理需求,你们要多向晓冉学习,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想问题。”
培训班结束后,钟院士特意留下肖砚一家,带他们参观自己的实验室。看着实验室里忙碌的科研人员,钟院士语重心长地说:“医学是不断进步的,你们不仅要做好临床工作,还要多思考、多总结,把抗疫的经验转化成科研成果,这样才能帮助更多人。比如你们的社区随访模式,就可以写成论文,让更多医院参考;晓冉在门诊遇到的案例,也可以整理出来,为年轻医生提供借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