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星芒汇聚,共赴新程 (第1/2页)
2023年9月,陆晓冉背着行囊走进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钟院士特意在门口等候,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呼吸病学》:“这是我年轻时用的教材,里面有很多笔记,你带着,遇到不懂的随时问我。”
陆晓冉双手接过教材,指尖触到书页上的字迹,心里满是郑重:“谢谢钟爷爷,我一定好好学,不辜负您和爸妈的期望。”她看着研究院里忙碌的科研人员,看着墙上挂着的呼吸疾病研究成果,突然明白,这里不仅是学习技术的地方,更是传承“医者仁心”的阵地——就像当年肖砚跟着钟院士学习,如今她也接过了这根“接力棒”。
每周,陆晓冉都会给家里打视频电话,跟肖砚和肖宁分享在研究院的收获:“今天跟着钟爷爷做实验,研究新型呼吸康复设备,以后说不定能用到随访门诊,帮患者更快恢复!”“昨天跟临床团队去查房,看到一个重症患者靠咱们的康复方案慢慢好转,突然觉得当医生特别有意义!”
肖砚每次都认真听着,偶尔补充几句临床经验:“遇到老年患者,要多注意他们的基础病,康复训练强度不能太大;跟患者沟通时,要把专业术语换成家常话,让他们听得懂、愿意配合。”肖宁则会叮嘱她:“别总熬夜做实验,记得按时吃饭,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以后还要靠你救更多人呢!”
年底,陆晓冉参与研发的“便携式肺功能检测设备”初步成型,能让患者在家就能完成基础检测,数据实时同步给医生。她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家里,肖砚和肖宁立刻申请在随访门诊试点:“北京和武汉的社区随访点都能用上,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再也不用来回跑医院了!”
试点那天,张大爷特意带着武汉社区的老人来体验设备。78岁的王奶奶坐在家里,手里握着小巧的检测仪器,屏幕上很快跳出数据,肖宁通过视频连线说:“王奶奶,您的肺功能比上次好多了,继续跟着呼吸操练,下次复查咱们争取更好!”王奶奶笑着点头,眼里满是感动:“这设备太方便了,不用折腾,在家就能让北京的医生看诊,真是谢谢晓冉这孩子!”
消息传到广州,钟院士特意给陆晓冉竖起大拇指:“你做得很好!科研不是纸上谈兵,要贴近患者需求,要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咱们做研究的意义。”陆晓冉看着钟院士的笑容,突然想起肖砚常说的话:“当医生,既要抬头看前沿技术,也要低头听患者需求,两者结合,才能走得远。”
2024年春天,“健康接力跑”如期举办,这次的起点设在广州,终点在北京,沿途串联起10个社区随访点。陆晓冉作为领跑员,举着“呼吸健康,你我同行”的旗帜,身边跟着肖砚、肖宁,还有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康复患者、医护人员和志愿者。
跑到武汉社区随访点时,张大爷带着老人们在路边等候,手里举着写有“星芒汇聚,共赴健康”的牌子。他拉着陆晓冉的手,指着身后的随访点:“你看,咱们的随访点现在不仅能做基础检测,还开了‘健康讲座’,每周都有医生来讲课,居民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了!”陆晓冉看着随访点里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欣慰——她研发的设备就摆在角落,几个老人正围着护士学习使用,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温暖又明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