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阅读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阅读 > 大学哪些事 > 第9章:浪潮之下科发院诞生

第9章:浪潮之下科发院诞生

第9章:浪潮之下科发院诞生 (第1/2页)

2008年的夏天,江城的暑气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把原江大科技处的办公室裹得严严实实。吊在天花板上的老风扇转得有气无力,叶片上积的灰随着晃动簌簌往下掉,落在堆得比办公桌还高的项目申报材料上。我把衬衫袖子卷到肘弯,指尖沾着的墨水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申报书”上晕开一小团黑,桌角的座机又响了,是机械学院的张老师催问经费到账的事,他捏着听筒应了两句,挂了机才发现,手心的汗已经把话筒柄浸得发潮。
  
  “鹿科长,文学院李教授又来了,问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要点,咱这儿……还是没人能答啊。”科员小林抱着一摞统计报表进来,声音压得低低的,眼神里带着为难。我抬头,就看见办公室门口站着个穿灰布衬衫的老人,手里攥着一叠泛黄的研究提纲,镜片背后的眼睛满是期待。李教授是校内有名的古典文学专家,这次想申报“明清乡村文献整理”的社科项目,可整个科技处十五个人,连一个人文社科的专项负责人都没有——以前都是谁有空谁兼管,真遇到专业问题,全是“门外汉”。
  
  “李教授,您先坐,我……我帮您查下资料?”我起身,把自己的椅子让过去,心里却发虚。我翻遍了电脑里存的所有文件,只有一份2007年的社科基金申报指南,还是从网上随便下载的。李教授凑过来看了两眼,嘴角的笑慢慢淡了,最后只是叹了口气:“小鹿啊,我知道你们忙,可这社科项目也不是没人管啊……”
  
  老人走的时候,脚步放得很轻,手里的提纲被攥得发皱。我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走廊尽头,心里像堵了块石头。我回到座位上,翻开抽屉里的笔记本,上面记着近半年的工作:2008年上半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申报,87份材料我一个人审;横向合作项目从153项涨到596项,合同归档得加班到凌晨;还有上周教育部来检查科研经费,我对着密密麻麻的账本核对了三天三夜。
  
  十五个人,管着全校的项目、经费、成果转化,还要应付各种检查——这哪是“科技处”,分明是个连轴转的“小作坊”。就在这时,程处长推门进来,手里捏着张皱巴巴的报纸,脸上带着少见的兴奋:“鹿鸣,你看!清华把科技处改成‘科学技术研究院’了,下设六个处级单位;浙大更厉害,专门设了国防科技研究院,对接军工项目!”
  
  我凑过去看,报纸上的标题印得醒目:《高校科技管理转型:从“小作坊”到“集团军”》。程处长拍了拍我的肩膀:“学校要冲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校长在会上说了,‘科技强校’不是喊口号,科技处必须改——下个月就开会,要把咱们这儿‘升级’成科学技术发展院,还挂国防科技研究院的牌子!”
  
  消息像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整个行政楼都炸了。有人盼着变革,比如陈建军,他早就受够了“一人多岗”的混乱;也有人犯嘀咕,比如在科技处干了十五年的老赵,他叼着烟在走廊里跟人说:“换个牌子而已,还能上天?我大专学历,难道还能给我提个科长?”
  
  老赵这话没说错,科发院的组建方案一出来,最受关注的就是人员招聘——不仅从原科技处选拔,还要面向校内外公开竞聘,干部编制从八个扩到“五正五副十二科”,总人数从十三人涨到三十人。报名通知贴出去三天,收到了八十九份简历,其中一份来自中科院某所的博士王磊,简历里写着“参与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熟悉先进制造领域政策”,周明(现在该叫“周院长”了)翻到这份简历时,拍着桌子说:“这个人才,必须抢过来!”
  
  竞聘面试定在八月初,会议室里摆了七张评委椅,校长亲自坐镇。我作为高新技术与基地处的拟任科长,也坐在评委席上。轮到王磊进来时,年轻人穿着一身挺括的西装,手里抱着个文件夹,眼神亮得很。校长开口就问:“江大在先进制造领域的项目,数量不少,但质量上不去,你有什么办法?”
  
  王磊没急着回答,而是打开文件夹,拿出一份打印得整整齐齐的分析报告:“校长,这是我整理的江大近三年先进制造项目数据,对比了省内其他高校——咱们的问题主要在两点:一是核心技术支撑不足,很多项目是‘跟风’申报;二是校企合作浅,企业需求和学校研究脱节。”他指着报告里的图表,“我建议建‘政策解读专班’,把申报指南拆成领域细分,再建‘企业需求库’,主动对接企业……”
  
  我看着王磊侃侃而谈,心里暗暗佩服——这正是我想做却没能力做到的事。最后王磊以第一名的成绩竞聘上高新处副科长,成了陈建军的副手。
  
  可竞聘的喜悦没持续多久,新的矛盾就冒了头。高新处要设一个项目主管岗,要求“35岁以下、硕士以上学历”,刚入职两年的李明正好符合条件。李明是个闷葫芦,平时话不多,但做事极细——上次整理横向项目材料,他发现有家企业的经费到账日期写错了,连夜打电话核实,避免了财务对账的麻烦。周院长看了他做的项目台账,当即拍板:“就他了。”
  
  消息传到老赵耳朵里,他当时正在跟企业打电话谈合作,挂了机就把手机往桌上一摔:“我在科技处干了十五年,跑遍了江城的机械厂,拉来的经费比他见过的都多!就因为他是硕士,我是大专,就没我的份?”从那以后,老赵像变了个人。以前他每天早早到办公室,整理企业资料,现在却踩着点来,泡杯茶就坐在那儿发呆。有次一家汽车企业想合作“新能源汽车电池研发”,老赵跟对方谈了一半,突然说:“这事你们找李明吧,他是项目主管,懂新技术。”
  
  李明没跟这家企业打过交道,不知道对方最看重的是“技术落地周期”,一上来就讲技术参数,把企业代表说得云里雾里。对方走的时候跟陈建军抱怨:“你们这儿怎么回事?换了人,连我们的需求都摸不清了。”我急了,找老赵谈话,老赵却梗着脖子:“我不懂新技术,别耽误人家项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