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大学里的那些事 (第2/2页)
研究生面试考场里的“公开秘密”,更像一面镜子照出这种困境的后果。我校招生办的王老师从业十年,他记得最清楚的一次面试:一个本科绩点3.8的学生,面对“你读过本专业哪些经典著作”的提问时,支支吾吾只说出教材名称;追问“教材里某理论的现实应用”,学生更是红着脸摇头。“我们最初还担心遇到‘学生问到老师’的情况,结果十年下来,没一个学生能把一本专业书讲透。”王老师苦笑,多数学生的知识体系像“空中楼阁”,课堂上老师划的重点、教材里标红的段落记得牢,可一旦跳出划定范围,就成了“门外汉”。这些学生不是不努力,只是习惯了“老师喂、自己接”的模式,就像中小学时等着老师圈定考试范围,到了大学,依然把“完成作业、应付考试”当成学习的全部。
为什么会出现“大学层次越低,课程越密集”的怪象?深入调研后会发现,这背后藏着教学评价体系的偏差与资源分配的失衡。教学型大学往往缺乏科研平台、外文数据库等优质资源,没办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土壤,只能靠“增加课时”来体现教学投入,某地方学院的教学大纲里明确写着“教师年均课时量不低于280节”,完不成就要扣绩效;而研究型大学有足够的底气“做减法”,北大某文科专业的“中国古代史”课程,老师只花4课时梳理时间线,剩下的12课时全是“读书分享会”,学生要带着自己读的《史记》《资治通鉴》节选,和同学辩论某段历史的争议点。两种模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教知识”与“教方法”的分野:前者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后者则把学生培养成“会找水的人”。
可在知识更新速度堪比“翻书”的今天,“装满容器”的教育早已过时。计算机学院的张老师举过一个例子:五年前他在课堂上教的“Flash动画制作”,现在早已被HTML5取代;当年让学生死记硬背的“WindowsXP系统操作”,如今连企业的办公电脑都不再使用。“我现在上课,更愿意花时间教学生‘怎么查最新的技术文档’‘怎么在GitHub上找开源项目学习’,这些能力比某个过时的知识点有用得多。”张老师的话戳中了大学教育的核心,大学不是“只是终点站”,而是“学习加油站”。就像医学专业的学生,今天学的某类疾病治疗方案,可能明天就会因为新的临床研究被推翻,但“如何检索医学期刊、如何分析病历数据”的能力,能让他们一辈子跟上行业发展。
遗憾的是,很多大学课堂还在扮演“中学教室”的角色。某师范院校的“教育学原理”课上,老师拿着PPT念了整整80分钟,从“教育的起源”讲到“现代教育理论”,知识点密集得像“连珠炮”,学生忙着低头抄笔记,根本没时间思考“这些理论怎么用到实际教学里”。下课后,学生小王吐槽:“感觉像回到了高中语文课,老师划重点、我们背答案,至于这门课到底能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没人知道。”这种“填鸭式”教学,忽略了大学教育的本质,课堂应该是“搭建框架”的地方,老师要告诉学生“这门课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该用哪些方法去探索”,剩下的时间,该交给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实践、去碰撞思想。就像清华某工科专业的“材料科学基础”课,老师只花30分钟讲“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然后布置任务:“下周每人带一篇自己找的外文文献,分析某类新材料的应用前景”,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要泡图书馆查资料、跟同学讨论,反而把知识点学活了。
学生“不读书、不思考”的习惯,更像是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后遗症”。从小学到高中,多数学生习惯了“老师安排好一切”,每天的作业是老师留的,复习的重点是老师划的,甚至读什么书、做什么题,都有明确的指令。到了大学,突然没人“管着学”,很多学生就像“失去航向的船”。某民办院校的辅导员刘老师发现,不少学生每天的时间都被“上课、赶作业”填满,却没给自己留过“读一本专业书”的时间;还有学生把“刷短视频、看微信推文”当成“学习”,觉得碎片化信息能替代系统阅读。可真正的专业成长,需要静下心来读几本“厚书”,读《红楼梦》不是只记人物关系,而是要理解背后的社会文化;读《资本论》不是只背公式,而是要学会用辩证思维分析经济现象。那些在研究生面试中“答不上来”的学生,缺的不是知识点,而是“沉下心读一本书”的耐心和“独立思考一个问题”的能力。
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大学真正回归“读书的地方”的本质。首先,课程设置要学会“做减法”,减少冗余的课时,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比如某高校试点“弹性课时制”,将某专业的周课时从26节减到18节,同时增加“读书报告”“科研实践”等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读什么书、做什么项目,反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其次,教师要转变角色,从“讲课者”变成“引导者”。就像某高校的“文学概论”课,老师不在“念PPT”,而是组织“专题讨论”,围绕“网络文学算不算严肃文学”这个话题,让学生分组找资料、辩观点,老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学生反而学得更投入。最后,评价体系要打破“唯分数论”,把“阅读量”“科研实践”“创新想法”纳入考核,比如有大学规定,学生每学期至少要提交两篇“专业读书报告”,把报告质量纳入期末成绩,倒逼学生主动读书。
老教授说的“大学是读书的地方,不是上课的地方”,值得每所大学深思。当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里,学生不再是“为了赶作业而熬夜”,而是“为了探讨一个问题而争论”;当课堂上,老师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和学生一起探索”;当学生不在时“等着喂知识”,而是“主动找知识”,这样的大学,才算真正找回了灵魂。毕竟,大学四年的意义,不是多上几门课、多考几分,而是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路”,学会自己找书读、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规划未来。只有这样,他们走出校园时,才能不被快速变化的时代淘汰,真正成为“会学习、能创新”的人才。
不要让大学仅仅成为一个“加长版中学”,而是要让它成为一个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地方。不要让课堂占据学生们的全部日程,而是要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思考和探索。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真正像“大学生”一样去成长,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才是中国大学教育最应该解决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大学生最应该拥有的“大学时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地追求知识,发展自己的个性,而不是被繁重的课程和考试所束缚。
同时,老师们也需要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科研和撰写论文,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职业发展。只有当教学压力减轻时,老师们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因此,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改变目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自由、富有创造力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