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阅读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阅读 > 大学哪些事 > 第26章:逐梦沙河经验,赶赴阳光新程

第26章:逐梦沙河经验,赶赴阳光新程

第26章:逐梦沙河经验,赶赴阳光新程 (第2/2页)

二是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结合。研究院建立了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与企业签订“技术开发合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需要的技术;同时,设立“创业孵化基金”,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场地服务和管理咨询。截至2024年,研究院已孵化出高科技企业300多家,其中不乏行业领军企业,这些企业不仅为深圳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还与研究院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
  
  三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结合。研究院与清华大学本部紧密合作,开展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可以在深圳完成部分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毕业论文选题来自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研究院还为深圳的企业开展在职人员培训,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这种“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满足了深圳的产业需求,还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导向型”的标杆
  
  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11年,是典型的“产业导向型”研究院。它以浙江大学的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为依托,以苏州的产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三个精准”:
  
  一是定位精准。苏州是国内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发达,但缺乏高端的技术研发平台。研究院精准定位为“苏州产业升级的技术支撑平台”,不追求“大而全”,而是聚焦苏州的优势产业,开展针对性的研发和转化工作。
  
  二是合作精准。研究院与苏州的企业建立了“一对一”的合作模式,针对每家企业的技术需求,组建专门的研发团队,开展“定制化”的技术服务。比如,为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发“智能检测系统”,为某生物医药企业优化“药物合成工艺”。这种精准的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成果转化的效率,还增强了企业与研究院的粘性。
  
  三是服务精准。研究院搭建了“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到企业孵化、资金对接,全方位支持企业发展。比如,为初创企业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和法律咨询,为成长型企业对接风险投资机构,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三)沙河玻璃研究院:“小而精”的基层实践
  
  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相比,沙河玻璃研究院规模不大、领域不宽,但它的成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其核心在于“三个务实”:
  
  一是目标务实。不追求“高大上”的定位,而是聚焦沙河玻璃产业的“痛点”——能耗高、污染重、附加值低,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脚踏实地开展工作。
  
  二是做法务实。不搞“形式主义”的合作,而是将实验室建在车间里,让科研人员跟工人一起上班,手把手教技术;不依赖学校的拨款,而是通过技术服务、成果转化获得资金,实现“自我造血”。
  
  三是保障务实。不空谈“人才政策”,而是实实在在为驻外人员解决职称评定、子女入学等问题,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
  
  这三个标杆案例虽然模式不同,但都印证了一个道理:异地驻外研究院的成功,不在于规模多大、投入多少,而在于是否能精准对接需求、是否能深度融入地方、是否能切实解决问题。
  
  五、前行路上的镜鉴:经验与教训的沉淀
  
  在调研和撰写报告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并非所有的异地驻外研究院都能取得成功。部分研究院因为盲目扩张、文化融合困难、资金短缺、成果转化不畅等问题,最终陷入“停滞”甚至“关停”的困境。而程处长的沙河玻璃研究院和那些成功的标杆案例,也为我们总结了宝贵的经验,敲响了警钟。
  
  (一)经验总结:四个“关键支撑”
  
  明确的目标定位:成功的研究院都有清晰的目标定位——要么聚焦某一产业(如沙河玻璃研究院聚焦玻璃产业),要么服务某一领域(如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聚焦高科技产业),要么解决某一问题(如某师范大学研究院聚焦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教师培训)。没有明确的定位,研究院就会像“无头苍蝇”,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程处长在创办沙河玻璃研究院时,就明确提出“三个服务”目标:服务沙河玻璃产业升级、服务学校材料学科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正是因为目标清晰,研究院的工作才有了方向,避免了“盲目跟风”。
  
  深度的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异地驻外研究院的“生命线”。成功的研究院都与当地的企业、政府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与苏州的企业建立了“联合研发中心”,企业提供资金和需求,研究院提供技术和人才,双方共同开展研发;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与深圳市政府合作,获得了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为深圳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这种深度的合作,不仅让研究院获得了发展的动力,还让企业和政府成为了研究院的“盟友”。
  
  灵活的体制机制: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往往僵化,难以适应异地驻外研究院的发展需求。成功的研究院都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沙河玻璃研究院在人事管理方面,实行“双聘制”,科研人员既属于学校的院系,又属于研究院,在考核时兼顾校内科研指标和研究院的技术转化指标;在成果转化方面,实行“收益分成制”,科研人员参与的技术转化项目,可获得转化收益的20%作为奖励。这些灵活的机制,让科研人员有了“干劲”。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则实行“企业化管理”,研究院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拥有人事、财务等方面的自主权,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工作效率。
  
  有力的人才保障:人才是研究院发展的核心,成功的研究院都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不仅能吸引优秀人才,还能留住优秀人才。
  
  除了前面提到的沙河玻璃研究院的人才保障措施,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还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定期组织科研人员与本部的专家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研究院讲座;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则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职业发展通道”,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技术转化、企业孵化等工作获得晋升,打破了传统的“唯论文”评价体系。
  
  (二)教训反思:四个“常见陷阱”
  
  盲目扩张:部分高校在创办异地驻外研究院时,缺乏充分的调研和规划,看到其他高校办研究院,就盲目跟风,在多个地区设立研究院,导致资源分散、管理混乱。
  
  某高校在短短三年内,在10个地区设立了驻外研究院,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科研人员和资金支持,大多数研究院都处于“空壳”状态,不仅没有产生效益,还浪费了大量的资源。程处长在创办沙河玻璃研究院时,就拒绝了其他地区的邀请,专注于沙河玻璃产业,避免了“盲目扩张”的陷阱。
  
  文化融合困难:不同地区在文化、观念、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文化融合,容易引发内部矛盾和冲突,影响工作效率和团队凝聚力。
  
  某高校在西部某省设立的研究院,由于科研人员大多来自东部地区,不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与当地企业的沟通也存在障碍,最终导致研究院的工作难以推进。而程处长在沙河玻璃研究院时,要求科研人员“住在当地、融入当地”,跟企业工人一起吃饭,参加当地的文化活动,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很快就消除了文化隔阂。
  
  资金支持不足:异地驻外研究院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不能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仅仅依靠学校的拨款或短期的项目资金,难以维持长期的发展。
  
  某高校的驻外研究院由于依赖学校的拨款,而学校的拨款逐年减少,最终因资金短缺而关停。而沙河玻璃研究院通过技术服务、成果转化获得了稳定的资金收入,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则通过政府补贴、企业合作、创业孵化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实现了“自我造血”。
  
  成果转化不畅:一些研究院虽然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但由于与企业的需求对接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和平台,导致科研成果难以落地应用。
  
  某高校的驻外研究院研发出了多项技术成果,但由于没有与企业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成果一直“待在实验室里”;而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通过建立“技术转移中心”,专门负责成果转化工作,与企业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提高了成果转化的效率。
  
  六、驻外者的心声:平衡、发展与保障的温度
  
  在撰写报告的“长期驻外人员状况分析”部分时,我采访了学校30多个驻外研究院的20多名常驻人员,其中小王和小张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小王在驻外研究院工作多年,专利成果落地不少,但职称评定时因“成果认定标准不明确”遇到困难;小张是驻外研究院的管理人员,因户口不在当地,子女入学问题让他头疼。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驻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也制约着研究院的发展。
  
  而程处长在沙河玻璃研究院的实践,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他常说:“驻外人员是研究院的‘基石’,只有把他们的‘小事’当成‘大事’来办,才能让他们安心工作。”
  
  (一)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人文关怀是“粘合剂”
  
  长期驻外的工作人员,远离家人和朋友,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沙河玻璃研究院通过“三个举措”缓解了这一问题:
  
  一是定期组织交流活动:每月组织一次“驻外人员座谈会”,让大家分享工作中的困难和经验;每季度组织一次“家属探亲活动”,报销家属的往返路费,安排家属参观研究院和当地的景点;二是建立心理疏导机制:邀请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定期到研究院开展心理辅导,为驻外人员缓解压力;三是改善生活条件:研究院的公寓配备了厨房、洗衣机、空调等家电,还设立了活动室,配备了乒乓球桌、跑步机等器材,让驻外人员在工作之余能够放松身心。
  
  这些看似“小事”的举措,却让驻外人员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当时在研究院驻场的李老师说:“本来以为驻外会很孤单,但研究院的氛围很好,周末跟同事一起做饭、打球,家属来探亲时还能一起去附近的景区玩,感觉很充实。”
  
  (二)职业发展的困惑:公平评价是“定心丸”
  
  驻外人员最担心的,莫过于“职业发展被边缘化”,远离学校本部,获取资源和机会的难度大,成果在学校内部的认可度也存在差异。程处长通过“两个机制”解决了这一问题:一是建立公平的成果认定机制:针对驻外人员的工作特点,制定了《驻外研究院人员成果认定办法》,明确规定“技术转化项目、企业合作项目、地方服务项目等,均可折算为校内科研考核指标”,比如“促成一项技术转化合同(合同金额50万元以上),等同于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论文;主持一项地方政府委托项目(项目金额100万元以上),等同于主持一项校级科研项目”
  
  二是搭建职业发展平台:推荐驻外人员参与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机构,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优先推荐驻外人员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小王的经历如果放在沙河玻璃研究院,或许就不会那么沮丧——他的专利成果落地,按照《成果认定办法》,可以折算为多篇核心期刊论文,职称评定时也不会因为“成果认定标准不明确”而遇到困难。
  
  (三)福利待遇的保障:解决“后顾之忧”是“稳定器”
  
  驻外人员在医疗、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往往面临着诸多困难,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很难让他们安心工作。程处长通过“三个协调”为驻外人员提供了保障:
  
  一是协调子女入学:与沙河市教育局沟通,为驻外人员子女争取到了当地优质中小学的入学名额,无需缴纳“择校费”;二是协调医疗保障:与沙河市人民医院建立“绿色通道”,驻外人员及其家属看病可以优先就诊,医疗费用按照学校本部的标准报销;三是协调住房保障:与沙河市住建局合作,为驻外人员申请了“人才公寓”,租金按照市场价的50%收取,解决了“住房难”的问题。
  
  小张的子女入学问题,如果能借鉴沙河的经验,通过学校与阳光市教育局的协调,或许也能得到解决。正如程处长所说:“福利待遇不是‘额外补贴’,而是驻外人员应有的保障。只有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七、阳光启程:带着经验奔赴新的征途
  
  收拾行李时,我把程处长当年的沙河调研笔记本和那份《大学异地驻外研究院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报告一起放进了行李箱。笔记本里,程处长的字迹依旧清晰,“调研要蹲点,合作要走心,保障要务实”的字样被他画了波浪线;报告里,那些关于原因、案例、经验、教训的分析,也因为沙河的经历和驻外人员的心声,变得更加厚重。
  
  明天,我就要踏上前往阳光市的列车。出发前,我给程处长打了个电话,他在电话里说:“到了阳光市,先别急着建办公室,先去企业调研,跟当地的政府部门沟通,把需求摸清楚。驻外研究院不是‘面子工程’,是‘里子工程’,要做实事,才能立住脚。”
  
  挂了电话,我看着窗外的校园,夜色渐浓,路灯亮起,照亮了林荫道。我知道,这段驻外的旅程不会一帆风顺,可能会遇到调研受阻、合作不畅、人员管理等问题,但只要带着沙河的经验,秉持“务实、走心、保障”的理念,就一定能把阳光市研究院办起来、办得好。
  
  正如报告里写的那样:“大学异地驻外研究院的发展,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学校带着智力资源走向地方,地方带着产业需求迎接学校;驻外人员带着理想奔赴异地,研究院带着温度留住人才。只有双方同频共振、彼此成就,才能让驻外研究院在服务地方经济、支撑学科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阳光市的产业需求还在等着对接,驻外人员的保障措施还在等着细化,技术转化的平台还在等着搭建。而我,已经做好了准备,带着这份凝聚心血的报告,带着沙河的宝贵经验,带着对驻外事业的热爱,在阳光市的土地上,扎下根,开出花,为学校的驻外研究院发展,写下新的篇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