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阅读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阅读 > 天幕:开局一首不妙曲,老朱哭了 > 第32章 龙的困境:市场与资本的迷途

第32章 龙的困境:市场与资本的迷途

第32章 龙的困境:市场与资本的迷途 (第1/2页)

天幕之上,英格兰的蒸汽机仍在不知疲倦地咆哮,那钢铁巨兽喷吐着浓烟,仿佛要将天空都染成灰色。
  
  而在画面的另一侧,一幅宁静至极的江南水乡图,缓缓铺开。
  
  小桥,流水,枕水而居的粉墙黛瓦。
  
  一个头戴斗笠的老农,正赤着脚,牵着一头同样苍老的水牛,走在夕阳下的田埂上。
  
  光线将他的影子拉得悠远而绵长。
  
  一切都显得那么祥和,那么静美,仿佛一首流传了千年的田园诗。
  
  【十八世纪,当英格兰的工业革命之火熊熊燃起时,东方的大清帝国,正处于其最鼎盛的“康乾盛世”。】
  
  【然而,这片繁华的表象之下,却潜藏着让它与一个全新时代,失之交臂的深层原因。】
  
  天幕中央,两个冰冷的大字浮现,如烙印般刺眼。
  
  【市场】
  
  “市场?”
  
  紫禁城内,乾隆皇帝手握着心爱的玉如意,眉头第一次因为天幕而皱起。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天朝上国特有的傲慢与不以为然。
  
  “朕的大清,幅员万里,物产丰饶,人口过亿,难道还缺市场不成?”
  
  “江南的丝绸,景德镇的官窑,苏杭的茶叶,哪一样不是天下万国争抢的奇珍?”
  
  天幕的旁白,仿佛听到了他的心声,用一种不带任何感情的语调,给出了回答。
  
  【大清,乃至历代中原王朝,从来不缺市场。】
  
  【缺的,是能引燃工业革命的那种“有效市场”。】
  
  画面中,出现了两个家庭的鲜明对比。
  
  左边,是一个英格兰纺织工人的家庭。
  
  他们挤在城市里租来的狭小公寓中,没有一寸土地,不事农桑。
  
  他们的面包、黄油、衣服、蜡烛,乃至下工后喝的每一杯劣质啤酒,都需要用干巴巴的工资,从市场上购买。
  
  【他们,是纯粹的消费者。】
  
  右边,则是一个典型的大清农户家庭。
  
  他们生活在世代居住的村庄,守着一小块能让他们活下去的土地。
  
  他们吃的粮食,是自己汗流浃背种出来的。
  
  他们穿的衣服,是家里的女人点着油灯,一梭一梭织出来的“男耕女织”。
  
  家里的农具坏了,村口的王铁匠叮叮当当就能修好。
  
  甚至连栖身的房子,都可以用自家的土坯,邀上几个乡邻帮忙搭建起来。
  
  【他们,是自给自足的生产者,也是自给自足的消费者。】
  
  天幕的旁白,一字一句,如同重锤,敲击在所有帝王的心上。
  
  【一个英国家庭,对于工业品市场而言,是“一个”嗷嗷待哺的终端。】
  
  【而一个大清家庭,对于工业品市场而言,几乎等于“零”。】
  
  【他们对外界商品的需求,被压缩到了最低的限度。】
  
  【或许一年到头,最大的开销,就是去集市上,买回一包维系性命的盐,或者一把用了十年,终于豁了口的铁锹。】
  
  【这种以家庭为单位,高度封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构成了华夏社会最稳固的细胞。】
  
  【它能承载庞大到恐怖的人口,能维持王朝长久的稳定,能让天下呈现出一片安居乐业的盛世图景……】
  
  【但它也像一块巨大到无边无际的海绵,悄无声息地,吸干了工业发展所必需的“市场需求”!】
  
  轰!
  
  这番剖析,让所有帝王都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从尾椎骨直冲天灵盖!
  
  他们一直引以为傲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他们眼中“江山永固”的基石,“盛世太平”的图景……
  
  可天幕却告诉他们,正是这块他们最珍视的基石,死死地堵住了通往下一个文明的道路!
  
  大明宫。
  
  唐太宗李世民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他想起了自己引以为傲的贞观之治,不正是建立在让天下百姓安于乡土,自给自足之上吗?
  
  洪武朝。
  
  朱元璋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深深的迷茫。他出身贫农,最是知道小民的不易,他一生所求,不就是让天下的农民都能有自己的地,都能吃饱穿暖,不受商人盘剥吗?
  
  可……这难道错了吗?
  
  画面再次流转,第二个关键词,如山岳般压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