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外卖诡单 (第1/2页)
深夜两点半的城中村。
我推动着断电的电动车往出租屋移动,后轮每碾过一道石缝,松了扣的外卖箱便哐当哐当地撞出闷响,在空巷里荡开,跟催命的似的。
左手紧握手机握得手心发疼,屏幕亮得刺眼——不是来单的众包提醒,是网贷催收的短信。
屏幕上那行鲜红的‘逾期11天,违约金726元’,像道新撕开的血痂。下面一行小字更刺心:“将联系紧急联系人核实还款能力”。
我死死盯着“紧急联系人”那五个字。
“哟,陈羽,又跑这么晚?”
巷口路灯断了一截灯丝,昏黄的光斜斜地打在地上。王姐正弯腰收拾煎饼摊,手脚利索得很。
这三年,我跑美团专送时总在她这儿买三块五的鸡蛋饼。后来转做蜂鸟众包,深夜收工十回有八回能碰上她。
她那煎饼摊,像是这黑夜里唯一不肯熄灭的橘色灯盏。
我脚步停了停,赶紧把手机塞进工服内兜。
我扯了扯嘴角,想挤出个笑。
“嗯,抢了几个夜单,电动车断电了。”
说话时,左腿膝盖不自觉地蜷了蜷——上周赶写字楼奶茶单时,在路口摔了个踉跄。
王姐抬眼扫过来,目光在我膝盖上停留了一下,眉尖微微皱起。
她把手在围裙上擦了擦,转身从保温桶里舀起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
“刚熬的,还热乎,你先垫饥。”
递碗过来时,她指尖轻轻碰了下我的手背,那温度顺着皮肤缓缓渗入心底,温暖的,让我心头微微一颤。
“跑单再急,也得顾着身子,”她的声音像刚出锅的豆浆,温温软软的,“你妈上周还跟我唠叨,说你都快俩月没给家里打电话了,怕你在城里受委屈。”
我接过豆浆,温热的碗底烫着掌心,眼眶突然就酸了,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上次跟妈打电话,我站在便利店门口,对着电话说谎:“在办公室写报表,吹空调,一点不累。”
没敢说自己早从公司离了职,手机里装满了美团、蜂鸟、跑腿的APP,白天跑专送,晚上抢众包,连吃饭都得在电动车上吃馒头;更没敢说催债电话从早到晚响个不停,我早把手机铃声调成了无声,连震动都关了,就怕送单时突然响起来。
“知道了,王姐,”我喝了口豆浆,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声音有些哑,“再跑三天,先把违约金还上,到时候就给家里打电话。”
“你啊,就是太老实。”王姐叹了口气,手里的煎饼铲在铁鏊子上轻轻敲了一下,“当”的一声,在巷子里回荡开来,像敲在了人心上。
“前阵子你说众包总抢不到好单,专送还总被无故投诉,我就觉着不对劲。哪有人天天这么倒霉?这背后肯定有啥原因。”她顿了顿,手往围裙兜里摸了摸,指尖勾出个红色的塑料袋角,在围裙上擦了擦,“实在不行,跟姐说,我先给你凑点,别总自己硬撑。”
我赶紧摆手,豆浆在杯中晃出几滴,溅在衣襟上:“不用不用,我自己能行。”
王姐见我坚持,也没再劝,只是指了指我揣手机的兜,语气软了些:“少看点那些‘外卖员月入过万’的视频,都是唬人的。你踏踏实实干,日子总会好的。”
我点点头,跟她道了谢,推动着电动车往楼上走。
楼道里的声控灯早坏了,我扶着墙根,手指蹭着剥落的墙皮,发出沙沙的声响,一级级台阶仿佛浸在浓墨里。刚到三楼出租屋门口,手机突然“叮咚”响了——是蜂鸟众包的派单提示音。
我以为是系统自动派的普通单,点开一看却惊呆。
订单备注栏写着:“寻能辨‘八卦符’者,送完有额外酬劳”,收货地址是“老城区西街13号,易理阁”。
尽管配送费标为200元看似高昂,但考虑到可能涉及的长距离配送、特殊时段或额外服务等因素,这样的费用并非完全不合理。遗憾的是,订单中未明确标注服务类别和具体配送内容,这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对费用的合理性产生疑问。
“这么高的配送费?”我下意识地揉了揉眼睛。
老城区西街我熟,街道两旁全是开了二三十年的小吃店、杂货店,新开的店铺寥寥无几,从没听过“易理阁”。
正常订单都会明确配送内容……但转念一想,200块的配送费,相当于我半天众包的收入了。现在每一分钱都是救急钱,违约金催得紧。
我下决心,点了“接单”。
夜风顺着工服领口往里钻,凉得我后颈一缩,膝盖那片淤青也跟着刺痛,像有根细针在肉里缓缓搅动。
找到13号时,我惊呆:那不是居民楼,是间夹在面馆和五金店中间的狭窄店铺,门面还没旁边的杂货店宽。
门匾是块深褐色的老木头,边角漆皮卷起翻起,露出底下变黄的木茬,像块久未愈合的旧伤疤。“易理阁”三个字用深色颜料写的,笔锋挺有劲,但蒙着一层薄灰,好像很久没人擦过。
门帘是藏蓝色的粗布,上面绣着八个奇怪的符号——像小时候在爷爷旧书里见过的八卦图,可又不太一样,符号的边角更尖,透着一股阴冷的劲儿,月光下仿佛要蠕动起来。
我犹豫了一下,指尖碰了碰门帘,粗布的纹理摸着有点粗糙。莫名其妙地,还是掀开门帘走了进去。
店里没开灯,只有柜台后点着一盏小小的煤油灯,玻璃灯罩蒙着层薄灰,昏黄的光将人影拉得很长,斜斜地贴在剥落的墙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