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新斗 (第2/2页)
药包子(防毒面具)换了新的滤罐,墨斗线也重新绷过。
泥鳅负责搞车票和开路条(介绍信)。
那时候出门远行没那么方便,介绍信必不可少。
他不知从哪弄来了几张“工艺厂外出采购”的介绍信,公章盖得似模似样。
老范则一头扎进书堆里,翻找所有关于汉代墓葬,尤其是高等级墓葬的资料,试图找出可能存在的机关类型和破解线索,嘴里整天念念有词。
斌子带着我准备物资。
干粮、水壶、电池、手电、蜡烛、火柴、药品、绷带......一样样清点打包。
他还特意弄来几把军工铲,比我们常用的旋风铲更便于携带和伪装。
三娘把豆豆送去了亲戚家,回来时眼睛有点红,但什么都没说,默默地给我们准备路上吃的干粮,烙了一大堆硬邦邦但能放很久的死面饼,还煮了不少咸鸡蛋。
黄爷和老关在屋里秘密商议了很久,估计是在定路线、分工以及得手后的销赃渠道。
出发的前夜,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
黄爷让三娘炒了几个菜,切了盘猪头肉,但大家都没什么胃口,草草吃了些。
黄爷拿出一个沉甸甸的小布包,打开,里面是几沓崭新的“大团结”和一些全国粮票。
“每人身上揣点,万一炸锅跑散了,也能应付一阵。”
他给每人分了一份。
我捏着那厚厚一沓钱,手心冒汗。
虽然上次已经分到了100块,但这次又给了这么多,我还是很开心。
回到柴房,我把我那份钱和之前那几枚铜钱仔细包好,塞进贴身的衣袋里,用针线粗略地缝了两针。
躺在床上,睁着眼看房梁,一夜无眠。
天蒙蒙亮,我们出发了。
没有开那两辆显眼的212吉普,而是步行去了火车站。
北京站人山人海,空气混杂着汗味、烟味和各种行李的味道。
我们几个穿着灰扑扑的衣裳,混在人群中,毫不起眼,像是最普通的出远门的工人。
泥鳅拿着介绍信去窗口买了票,是几张开往西安的硬座。
绿皮火车嘶鸣着进站,人群像潮水一样涌向车门。
斌子护着我,老柴在前面开路,泥鳅搀着老范,黄爷和三娘跟在后面。
挤上车的那一刻,我回头看了一眼北京站那高大的钟楼,心里莫名地一空。
车厢里挤得像沙丁鱼罐头,烟雾缭绕,吵吵嚷嚷。
我们好不容易找到座位,斌子和老柴把我跟三娘挤在靠窗的位置。
行李塞到座位底下和行李架上。
火车哐当哐当地开动了,北京城渐渐被甩在后面。
一路上,没人怎么说话。
三娘靠着车窗发呆,有时候还会枕在我肩膀上,搞得我心里又惊又喜。
老柴闭目养神,但耳朵偶尔会轻微动一下。
泥鳅拿着份皱巴巴的报纸,眼神却飘忽不定。
黄爷和老范坐在我们斜对面,两人都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面无表情。
斌子耐不住寂寞,凑过来低声跟我吹牛,说陕西的羊肉泡馍多好吃,说那边姑娘的脸蛋多红润,被黄爷拿烟袋锅子敲了一下才消停。
火车走了整整一天一夜。
腿坐麻了,脖子睡僵了,嘴里全是死面饼和咸鸡蛋的味道。
窗外景色从华北平原的麦田,逐渐变成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一片苍凉。
第二天下午,火车终于喘着粗气停靠在了西安站。
我们随着人流挤出车站,古老的城墙扑面而来,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和风尘。
西安城比北京看起来更旧,街道上自行车也不少,但人的口音、街边的吃食,都透着浓浓的西北味儿。
刚下车就有女人凑上来问我住不住店,还说什么各种年纪的都有,保准让我满意。
我没听懂是啥意思,三娘则挽着我的手臂,狠狠瞪了那女人一眼。
没时间停留。
泥鳅很快联系上了接头的人,是个黑瘦的本地汉子,他开着一辆破旧面包车,跟泥鳅用当地方言低声交谈了几句,对上暗号,点了点头。
我们挤进面包车,车子冒着黑烟,驶离西安城区,朝着更偏僻的郊县开去。
路越来越颠簸,两旁的房屋越来越稀疏,黄土坡越来越多。
夕阳把天地染成一片昏黄,风卷着黄土粒,打得车窗啪啪作响。
车上,黄爷终于再次开口,声音低沉而清晰:
“都精神点。快到地头了。这趟活儿,非同小可。记住,手要稳,眼要毒,脚要轻。一切听招呼,谁也不许擅自行事。能不能吃着肉,能不能活着回去,就看接下来的了。”
车里一片死寂,只剩下引擎的轰鸣和窗外的风声。
我透过蒙着黄土的车窗,望向外面苍茫而陌生的天地,心脏又一次不受控制地狂跳起来。
这千里之外的黄土之下,那藏着“金屑丹砂”的大墓,究竟等着我们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