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怎能不叫人热泪盈眶 (第2/2页)
一面红色的五星红旗出现。
红色的国旗、金色的电影名和蓝白的天空,这三者搭在一起,让人有热泪盈眶的感觉。
尤其是张靓影演唱的《我和我的祖国》同时响起,空灵、柔弱、述说感极强的歌声,迅速将观众拉入了‘红色’的氛围中。
“哇,我现在有种起鸡皮疙瘩的感觉。”
“我也是,张靓影的歌声配合这画面,让我想哭……”
“好舒服的画面。”
“片头是沈青搞的!沈青不愧是造型师,这画面和色彩的运用绝了。”
“……”
《前夜》的片头特别文雅,白色宣纸铺开,一支毛笔出现,写了行字: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画面,再次拉足观众的期待感。
影厅内200多个人,可以用目不转睛来形容。
剧情都没开始就把人牢牢吸引住,也只有‘主旋律’题材才能做到了。
这些画面之后,《前夜》的故事正式开始了。
……
大典开始前一天,抓了很多特务。
罗部长:“国之重任,千小心万小心,还是在眼皮子底下出事了,通知下去,明天大典,广场方圆两公里之内全部封锁……”
下午三点,广场全部戒严。
但京城却一片热火朝天。
几个镜头扫过街道,全都是忙碌奔走的身影,每个人都在为明天的开国大典忙碌。
这种百废待兴的场面,让人热泪盈眶。
一个新的中国,就要在他们的手中诞生了,难以想象置身在那个年代的参与者,该是多么的心潮澎湃!
可就在这时,电动升旗杆却出了问题,一瞬间就把紧张气氛拉满了。
观众的情绪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这可怎么办?
距离开国大典只剩16个小时了。
当主角黄博说出那句“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保证旗杆不出问题”时,观众的心揪了起来。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即使很多人都知道,开国大典的升旗很顺利,但还是被此刻的剧情感染。
或许,大家都想了解,升旗仪式背后的故事吧。
黄博饰演的主人公林治远在历史上有原型,他就是开过大典负责电动升旗的人,后来做到了京城城市设计研究院的副院长。
这个小故事就是根据他的经历改编。
镜头一转,开始回忆起来9月15日的事情,也就是开国大典前半个月。
彼时的林治远,搞了一个三分之一大小的旗杆,以及三分之一的线路,准备对方案进行模拟测试。
难点有两个。
第一,如何确保教员顺利的开启升旗按钮?
这个问题,必须要保证从TAM城楼到国旗杆的线路通畅,不能断裂。
这个不太复杂,只要不出现人为破坏就行。
其次,还要保证主席面前的旋钮不出问题,而且,还要让主席知道怎么转动旋钮。
经过审查身份和履历,林治远最终被安排在主席后面,教他老人家如何转动旋钮。
第二,如何确保国旗到达顶部后自动停止?
要知道,这个时期的新中国一穷二白,根本没有自动升旗的装置,只能从头设计。
让旗子升上去容易,只需要电机、轴承和滑轮就行。
但触顶瞬间停止就很难了。
林治远在旗杆顶部焊接了一个小铁球(阻断球),在旗子的顶部焊接了一根钢针,当旗子升到顶部时,钢针触碰小铁球造成短路,从而实现断电,旗子就会停止上升。
他们在试验场地反复测试,基本没出什么大问题,而且在TAM广场上也测试了4次,全部顺利通过。
但在10月1日0点的测试时出问题了……
由于铁球焊接时间较长,被雨水侵蚀导致生锈,旗杆上升的力度直接导致阻断球的焊接点被撞断了,国旗被卷入滑轮中……
林治远第一个感觉就是:完蛋了!
还剩6个小时就要最终验收,要是不合格就得人工升旗,到时候就算上面不怪罪,他也会自责一辈子。
怎么办?
这时候,黄小明饰演的助理梁昌寿讲道:“我们现有的这一批铁球,已经不同层度的生锈,焊接点变得很脆弱,应急之法就是加入硅、铬、镍三种金属,让它变成钢……”
但此时各个部门都是一穷二白,而且非常忙碌,没人给他们解决这些事儿。
梁昌寿爬到了屋顶,拿着扩音器喊道:“乡亲们,我们这里急需硅、铬、镍三种合金,谁家有电子管收音机、白铜或者其他相关金属……为了开国大典升旗仪式,拜托大家了……”
与此同时,林治远和四野首长的保卫干事杜兴汉,坐在屋里互相鼓励。
杜兴汉:“我跟四野的老首长汇报了情况,现在派了一个营的弟兄,满城的在找你要的那些硅、镍啊,老林啊别放弃,办法总比困难多!不是吗?”
这一段对白,王千源是憋着泪在讲,他把自己代入了当年那个环境,怎能不叫他动容,怎么能不让他热泪盈眶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