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考察 (第2/2页)
专注的时间过的很快,但是这跟了解那些电影公司、明星的情况还不一样,这方面所有的报纸、书刊上刊登的情况都差不多。
但是关于实物、财经这一块不一样,很多报纸、书刊上出版的消息都不一样,而且涉及到很多的行业。
这就造成了,韩立前面刚放下一本书刊,第二本看到一半的时候,需要拿过来第一本进行验证,除此之外还需要跟其他书刊上刊登的消息做对比。
这个情况让韩立翻越的速度变慢了很多,没有上次查找影视公司那么快捷。
直到中午将近,菲佣过来询问韩立午饭想要吃什么的时候,他也没有找到多少有用的消息。
不过韩立算是把香江目前的电子产业表面上、能够被人刊登出来的情况了解了一个大概。
香江的电子产业起源于六十年代初,那时候漂亮国几个电子公司来到这边设厂,主要的业务就是装配、分立、组建。
例如:如磁芯存储组件、二极管、晶体管和电容器等等。
这个情况,用现在报纸上刊登的消息、讲述来说,那就是推动了香江的电子业发展的源头。
整个六十年代香江的电子厂一共只有四家,这些雇佣了一百多不到二百工人。
不过到了七十年代,因为大规模集成电路问世,电脑、电子表产品迅速增长,香江廉价的劳动力,引来了更多的外资在这里投资建厂。
电子厂就已经变成了230多家,雇佣工人的人数也达到了三万八千多人,这些外资也带来了更先进的技术和产品。
这时候香江的这些电子厂主要是装备集成电路、电子表、音箱器材、计算机、电视机等电子产品,同样使香江的电子工业达到了第一次高峰。
这个数据截止到去年,也就是八零年的时候,香江电子厂的数量达到了1316家,雇佣工人的数量将近十万。
这些电子厂给香江提供的出口值达到134·17亿港元,占据到了香江出口总值的百分之十二点二,成为了香江的第二大出口产业。
根据国外某家刊物,最近刊登的数据来看,香江今年在半导体收音机的出口量有望超过漂亮国和西、德,在这方面成为今年世界上出口量最大的地区。
事情到这里还不算完,韩立在香江本地很多报纸、书刊上都看到了相同的消息。
那就是现在香江很多电子厂的老板,已经着手引进世界上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因此,韩立想要在电子行业插上一手的话,绝对是有利、有弊.
有利的这方面是,香江有太多的熟练工,只要有场地、设备,那不用为工人发愁。
哪怕将来等电子厂迁移到国内,香江的这些熟练工也能充当师傅,带着国内的那些生手快速的上路。
工人们不去国内怎么办?
不去那就你给的钱少、待遇差,只要价格到位,大把的香江工人愿意往那边跑。
为什么不直接开在国内,到时候直接从香江这边挖熟练工?
那些工人不是韩立,让他们去国内赚高工资没问题,前提条件是他们在香江要有稳定的基本盘。
要是老板不能给他们提供一个稳定大后方的话,他们的跳槽,绝对会给家人招惹上很多不必要,甚至是没完没了的麻烦。
真以为那些资本、佬好说话?
他们会轻易放过那些擅自、突然离职,影响自己生产进度、影响自己赚钱、甚至会给自己造成经济损失的人?
还是说把香江十几、二十多万的社团成员当成了摆设?
只要那些资本、大佬稍微的露出点意思,社团的人就会像疯狗一样围上去
韩立看到这里,一口气喝完了杯子里面的茶水,长长的吐出一口气后,他心里面不由的吐槽道。
“自己初来乍到手里面还是没有人呀,要是有几个专门帮忙调查、收集消息的人,自己根本就不用苦逼的在这里翻看资料,更不用从这些资料里面绞尽脑汁的寻找可以入手的地方。
不过前三脚难踢,只要自己把一切捋顺,往后找几个专业经理,自己真身藏在公司法人后面,那小日子不要太舒服.。”
韩立在这里吐槽没有人手的时候,他不知道的是,很快就有人要过来投奔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