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民生红云伞 (第2/2页)
蓝色棚子随着更多钢管竖起,像被吹胀的蓝气球般渐渐拓宽。金属支架一根根扎进沥青路,蓝色铁皮一块块拼接延伸,原本留的空隙全被填满;与之相对的,红色帐篷伞的地盘一点点缩窄,从成片的“红云”变成零散的“红点”,连撑开的角度都得往回收,生怕伞骨蹭到棚子边角。
“收了吧。”不知是谁在人群里喊了一声,声音不高,却像颗石子投进 平静的水面,漾开圈圈涟漪。原本还连成小片的红色云海瞬间断开,摊主们纷纷伸手往下压伞骨、往回收伞面,圆鼓鼓的帐篷伞一下瘪了半截,看着瘦小了许多,却依旧倔强地撑着伞状。它们孤零零立在水泥坝前,伞布被风吹得“哗啦”晃,像一群攥着衣角的孩子,仿佛在无声念叨:“给我留块落脚的地呀,哪怕小一点也行。”
又一个夜晚降临,路灯把路面照得半明半暗。香蕉夫妇先弯下腰,解开帐篷伞的固定绳,把自家的蘑菇伞轻轻放倒在地上,拖着伞杆往路边挪,伞布蹭过沥青,发出“沙沙”的细碎声响。紧接着,更多的伞面跟着躺了下来,红色的痕迹在路灯下蜿蜒,像一道道浅淡的泪痕。没人说话,只有偶尔的叹气声和伞杆拖动的声响,有人摸了摸伞面上的污渍,有人回头望了眼曾经摆摊的地方,最终,150个帐篷伞全都跟着主人,一步一挪退出了这片刚被蓝色铁皮占据的区域。路面上只留下淡淡的、被伞面压过的印记,还带着点白天日晒的温度,像是它们曾在这里扎根过的证明。
杨梅腾出抱着雪莲果的一只手,指尖轻轻划过身边银色铁柱支撑的蓝色棚子,目光跟着移到下一个,声音轻得像落在风里的絮语:“1、2、3、4……”数到二十时,她顿了顿,低头看了眼胸前熟睡的女儿,小家伙的呼吸轻轻蹭着她的颈窝,她把孩子抱得更稳些,又接着数,“20、31、40、50、98……”数到一百的时候,喉咙有点发干,她咽了口唾沫,脚步没停,从市场口一直数到铁轨旁的水泥坝前。最后一根铁柱旁,她终于停下,指尖在铁柱上轻轻敲了敲,心里默算一遍:地上整整齐齐撑起了156个蓝色棚子,像一片突然冒出来的蓝蘑菇,把原本摆帐篷伞的地方占得满满当当。
那些铁柱是真结实,比她的胳膊还粗一圈,表面泛着冷硬的银亮,底部深深扎进沥青路里,连风刮过都只晃一下。棚子的靠背和屋顶都是亮眼的蓝,远看和工地上的铁皮没两样,可刚才路过时,她的扛在肩头的扁担不小心蹭到棚顶,没听见预想的“哐哐”声,反倒传来“嘣嘣”的脆响,像敲在硬塑料上。“该不是塑料的吧?”身边的丈夫凑过来,声音压得很低,眼神里带着点好奇,想再碰一下,又怕被工人说。
杨梅没看丈夫,也没再留意棚子的材质,目光直直落在棚子空荡荡的角落,有的棚子地面还留着扫过的痕迹,有的棚角堆着工人落下的手套,可没有一个棚子挂着“有人”的记号。她轻轻叹了口气,声音比刚才还轻:“是铁皮的还是塑料的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这棚子是给我的吗?”话里没带怨怼,只有藏不住的慌,房租、水、电,一家老小穿衣吃饭,要是没个固定摊位,往后的日子更难。
不远处的喧闹声拉回了她的注意力。先前在路边摆摊的个体户们正忙着搬东西,老胡扛着扁担;“大炮”拿着箩筐,周阿姨拖着小滑车,滑车上还有两筐黄色芒果。他们很有默契的都搬进了原来撑帐篷伞的位置。
“是啊,怎么弄这棚子才能算自己的?可别白忙活一场。”夜色里传来的语气满是期待,也掺着点不安。
“明天,明天就是自己的了!”一道响亮的声音突然划破议论声,是老顽童阿姨,大家都叫她“没心没肺的老橙子”,此刻她正抱着装橙子的筐,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她把橙子筐稳稳放在棚子中央,那位置刚好是她以前摆帐篷伞的地方,接着直起腰,拍了拍手上的灰,语气笃定得很:“怎么不是呢?这可是民心工程啊,专门给咱们摆摊的弄的,棚子肯定是给我们的!”灯光落在她银白的头发上,又映在她笑开的脸上,连皱纹里都透着欢喜。
周围的人听了,都松了口气,开始跟着搬东西。可杨梅她跟着人群挪到棚边,却没敢进,站在蓝色棚子中间的过道上,她抬手轻轻摸了摸女儿的脸蛋,心里默默盼着:明天,明天这棚子里,能有她们娘俩一个落脚的地儿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