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初来乍到的沈学姐 (第1/2页)
答辩结果毫无悬念。
“校园易通”团队以绝对高分,成功入选“雏鹰计划”首批扶持项目,获得五千元创业补助,并赢得了入驻学校创业孵化中心的资格!
而“学友通”团队,则黯然落选。
散会后,何晨枫三人被那位带头鼓掌的老教授叫住。
“小伙子,你叫何晨枫?”老教授慈祥地看着他,眼中满是欣赏,“说得好!做企业,就是要有格局,有担当,有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而不是盯着眼前一亩三分地搞内耗。好好干,我很看好你们这个项目!”
“谢谢老师鼓励!我们一定努力!”何晨枫恭敬地回答,心中也涌起一阵激动。这不仅意味着补助和办公室到手,更意味着得到了权威人士的认可!
走出活动室,谭琛兴奋地差点蹦起来:“我靠!枫子!你太牛逼了!刚才那段话,直接把童旭那老小子怼没电了!看得我真解气!”
赵铭也难得地露出了畅快的笑容:“这下,我们可以名正言顺地搬进创业中心了!”
何晨枫看着两位激动的伙伴,笑了笑,心中却并未完全放松。
他知道,童旭和黄大海经此一败,只会更加嫉恨。未来的明枪暗箭,只怕不会少。
而且,拿到了办公室,意味着团队需要扩充,业务需要更快推进。
但此刻,胜利的喜悦冲刷着疲惫。他抬头看了看蔚蓝的天空,长长舒了一口气。
第一步,总算稳稳地迈出去了。
创业孵化中心位于学校图书馆的附楼,占据了整整一层。
明亮的玻璃隔断,整齐的办公桌椅,高速稳定的网络,还有公用的会议室、打印区和休息水吧,环境比起那个昏暗的车库,简直是天壤之别。
周一上午,何晨枫、赵铭、谭琛三人,拿着校团委开具的入驻证明,怀着些许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分配给他们的办公室——307室。
办公室不大,约莫二十平米,但窗明几净,足够容纳一个小型团队。
“我靠!这才叫办公室啊!”谭琛兴奋地摸着崭新的办公桌,“老子再也不用闻机油味了!”
赵铭则第一时间检查了网线接口和电源,满意地点点头:“环境不错,以后开发和测试效率能高不少。”
何晨枫环顾着这个属于他们的新起点,心中也感慨万千。
从车库到创业中心,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升级,更是项目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别光顾着高兴。”何晨枫拍了拍手,“赶紧收拾,下午就把主要设备搬过来。另外,我们得招人了。”
“招人?”谭琛一愣,“招啥人?我们钱够吗?”
“补助五千块,林教官的投资还剩一些,短期内运营没问题。”何晨枫规划道,“网站用户量在稳步增长,光靠我们三个,技术、运营、推广都会捉襟见肘。
我们需要一个前端,优化网站界面和用户体验;还需要一个内容运营,负责网站内容更新、社群维护和活动策划。”
他看向赵铭和谭琛:“铭哥主要负责后端技术和数据库,琛子你继续负责线下推广和渠道对接。新来的前端和运营,可以分担你们的压力,也能引入新的思路。”
赵铭表示同意:“确实,网站前端需要优化,用户体验很重要。”
谭琛也挠挠头:“线上那群用户天天在论坛里瞎几把聊,确实需要有人管管。”
“那就这么定了。”何晨枫雷厉风行,“下午搬完家,我就起草招聘启事,发到学校论坛和各院系群里。要求就两点:有真才实学,对创业有热情。”
搬办公室的过程忙碌而充实。
下午,当主要设备和资料都搬迁完毕后,何晨枫坐在新的办公椅上,打开了笔记本电脑,开始撰写招聘启事。
他刻意将语气写得轻松而富有吸引力,突出了“校园易通”的发展潜力和创业团队的活力,并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
招聘启事发出后,果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南华理工藏龙卧虎,不乏技术牛人和对互联网创业感兴趣的学生。
接下来几天,何晨枫收到了不少咨询邮件和简历。
他仔细筛选着,安排了几场初步的线上面试。
技术前端的人选相对容易确定。
一个来自软件工程学院的大二学长,技术扎实,有项目经验,对“校园易通”的理念很认同,很快就被何晨枫敲定。
难的是内容运营。这个职位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策划能力和沟通技巧,面试了几个,不是过于死板就是想法太过天马行空。
就在何晨枫有些头疼的时候,一份特别的简历引起了他的注意。
简历的主人叫沈心怡,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姐。
简历做得清晰简洁,重点突出。她曾在学校官方新媒体工作室担任过小编,独立策划过几期反响不错的线上活动,文字风格灵动有趣。
更重要的是,她在“个人陈述”里写道:
“……关注‘校园易通’已久,欣赏其‘服务同学’的初心与接地气的活力。相信有趣的内容和温暖的社群,能让一个好平台走得更远……”
这段话,一下子戳中了何晨枫。
他立刻给沈心怡发了邮件,约她第二天下午来创业中心307面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