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的脊梁 (第2/2页)
“有想法?“颜旭把马克笔递过去。
李思远犹豫了一下,接过笔在白板上画起来:“我在博士期间研究过类似的干扰模式。如果用自适应滤波算法,配合硬件上的这个改造......“他的笔迹越来越快,“可能只需要原来三分之一的成本。“
张猛放下饭盒走过来,仔细端详着草图:“小子,想法不错。不过你这个散热设计太理想化了,在高温高湿的工厂环境里撑不过三个月。“他在图上做了个标记,“这里,要加个通风通道。“
“而且要考虑维修便利性。“王磊也加入讨论,“工厂老师傅可没耐心拆这么多螺丝。“
看着热烈讨论的团队,颜旭想起昨天面试时问李思远的问题。
当时这个年轻人拒绝了某互联网巨头六十万年薪的offer,理由很简单:“我想做的东西,能让钢厂减少一次非计划停机。这在简历上可能不如'亿级用户系统'好看,但我觉得更有意义。“
夜幕降临,新来的年轻人果然在办公室角落打起了地铺。周教授坚持要陪他们待到深夜,此刻正戴着老花镜,帮李思远修改方案书上的公式。
颜旭给自己泡了杯浓茶,听见周教授在对年轻人说:“......做工业技术,要像老中医把脉,既要懂理论,更要感受实际的脉搏。你们很幸运,这么早就能触摸到中国工业的真实心跳。“
窗外,雪越下越大,覆盖了旧时代的痕迹,也掩埋了新时代的足迹。颜旭知道,这些新鲜血液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能力,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在这个被资本快节奏遗忘的老厂房里,正悄然孕育着能够改变中国工业未来的力量。
而这一切,都始于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愿意一起来啃这些硬骨头吗?“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的北京笼罩在节前的喧嚣中。旭日科技的会议室却灯火通明,空气中飘着外卖饺子的香气,与打印机吐出的油墨味混合在一起。颜旭站在一块略显陈旧的白板前,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数字和图表。
“这是长青资本的投资款到账后的第一件大事。“颜旭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我们要推行'技术股权激励计划'。“
财务总监李芸将一叠装订精美的文件放在桌上,封面上“股权激励方案“几个字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周明儒教授拿起老花镜,仔细端详着文件内容,手指在“技术贡献系数“那一栏轻轻敲击。
“以专利数量、项目难度和实际效益作为确权依据......“周教授若有所思,“这个设计很见功力。“
年轻的李思远凑过来看了一眼,突然睁大眼睛:“颜总,这个授予比例......是不是写错了?“
“没有错。“颜旭平静地说,“首批期权池占总股本的15%,其中八成分配给研发团队。“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压抑的惊呼。张猛放下手中的螺丝刀,擦了擦油污的手:“颜总,这可不是小数目。“
“正因为不是小数目,才要给对的人。“颜旭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还记得水电站项目吗?李思远发现的振动频率,张工改进的散热设计,周教授提出的反馈回路——这些才是公司最珍贵的资产。“
深夜十一点,会议还在继续。
周教授指着方案中的一个条款:“这个行权条件设置得很巧妙。既要达到技术里程碑,又要服务满四年,还要通过技术委员会评审......“
“我们要避免短期套现。“颜旭解释道,“公司的价值需要时间来沉淀。“
李芸接过话头:“从财务角度,这确实是最优选择。期权激励不影响当期现金流,又能将个人利益与公司长期发展绑定。不过......“她犹豫了一下,“首批授予人数是不是太多了?“
“不多。“颜旭斩钉截铁,“我们要让每个创造价值的人,都分享到价值。“
他拿起白板笔,在空白处画出一个结构图:“看,这是分级授予方案。核心研发人员拿大头,但连入职满一年的助理工程师也有份。我们要建立的不是几个富翁,而是一个共享的命运共同体。“
李思远突然站起来,声音有些发颤:“颜总,我......我刚入职半年,这个授予名单上居然有我?“
“你那套自适应滤波算法,为我们节省了二百多万研发成本。“颜旭微笑,“这是你应得的。“
张猛挠了挠头:“说实话,我以前在外企也参加过股权激励,但都是高管们的游戏。像这样真刀真枪分给一线工程师的,还是头一次见。“
窗外传来零星的鞭炮声,提醒着人们这是个阖家团圆的日子。颜旭走到窗前,望着远处通天的摩天大楼,那里的灯光依旧璀璨。
“知道为什么选在今天宣布吗?“他转过身,“小年夜,本该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但你们选择留在这里,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旭日科技不是我颜旭一个人的,它是我们所有愿意沉下心来做实事的人,共同的事业。“
周教授缓缓点头:“我在研究所待了四十年,见过太多技术人才因为分配不公而流失。你这个方案,比很多国企的改革都走得远。“
“因为我们输不起。“颜旭的声音低沉下来,“通天集团可以用三倍薪资挖走任何人,但我们有的,是他们给不了的东西——在这里,你们不是在为别人的梦想打工,而是在建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他拿起那份厚厚的协议,轻轻放在会议桌中央:“这不是施舍,这是对等交换。你们把最宝贵的青春和智慧献给公司,公司理应用最实在的方式回报。“
李思远第一个走上前,拿起笔在协议上签下名字。他的手在微微发抖,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因为激动。“我爸妈一直不明白,我为什么放弃互联网大厂来这里。“他笑着说,“现在我可以告诉他们,我不仅是在工作,我是在成为这个事业的主人。“
张猛大笑着拍拍他的肩:“好小子,从现在开始,咱们可真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了!“
凌晨时分,签字仪式才全部完成。颜旭独自整理着文件,周教授拄着拐杖走过来:“知道我为什么最终决定加入吗?“老人望着窗外,“不是因为你给我的顾问费,而是因为看到了你这份胸怀。技术人才最怕的,就是心血被辜负。“
“我经历过。“颜旭轻声说,“当年在邮电部,我参与研发的程控交换机获得了部里大奖,最后分到手的奖金还不够买台彩电。从那时起我就发誓,如果有一天我创办公司,绝不让技术人才寒心。“
周教授若有所思:“你这个股权结构,让我想起华为早期的员工持股计划。不过你做得更彻底——完全向技术人才倾斜。“
“因为我相信,在硬科技领域,技术人才就是最核心的资本。“颜旭翻开账本,“你看,这笔投资款,我准备拿出40%投入研发。期权激励表面上是分蛋糕,实际上是在把蛋糕做大。“
老教授欣慰地点头:“有了这个制度,团队就有了定心丸。不过你要做好准备,这条路走得很辛苦——既要对投资人负责,又要对员工承诺,还要在市场竞争中杀出血路。“
“所以我们需要更坚韧的脊梁。“颜旭望向办公室,那里还有年轻人在加班,“不仅是技术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窗外,新年的第一缕曙光正在天际浮现。颜旭拿起那架紫檀木算盘,轻轻拨动算珠。这一次,他计算的不是得失盈亏,而是在描绘一个更遥远的未来——一个由这群人共同创造的,值得为之奋斗的未来。
在这个寒冷的冬夜,一纸纸股权协议如同种子,悄然埋进肥沃的土壤。它们需要时间来生根发芽,但所有人都相信,终有一天,这些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撑起属于他们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