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门槛 (第1/2页)
苏州工业园区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樱花沿着宽阔的道路盛开,却丝毫不能缓解颜旭心头的寒意。他站在园区管委会大楼前,手里紧握着技术方案书,封面上“旭日科技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几个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颜总,请在这里登记。”门卫递过来访单,手指在登记簿上划过,“拜访事由写‘技术交流’就好。”
会议室里,园区总工程师刘明推了推金丝眼镜,将一份装帧精美的《智能制造示范园区技术标准指南》推到颜旭面前。
“你们的方案我们认真研究过了,”刘工翻开标准指南,手指点在通信协议章节,“但是很遗憾,园区要求所有设备必须兼容Profinet-Plus标准。这是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的。”
颜旭翻开指南,看到“推荐技术标准清单”里,通天集团的Profinet-Plus赫然列在工业通信协议首位。他深吸一口气,打开随身携带的测试报告:
“刘工,我们的‘昆仑’协议在传输延迟、抗干扰性和能耗指标上都优于Profinet-Plus。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稳定性......”
刘明抬手打断:“我理解你们的技术优势。但园区建设要考虑整体兼容性。通天已经为园区提供了从底层传感到上层管理的全套解决方案,如果单独为你们开特例,整个系统的运维成本会大幅增加。”
这时,会议室门被推开,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颜总,好久不见。”苏明远微笑着走进来,身后跟着两名助理。他今天穿着剪裁得体的深色西装,与颜旭皱巴巴的工装形成鲜明对比。
“苏总今天来视察园区项目?”刘明立即起身相迎,语气明显热络许多。
“正好路过,听说颜总在这里。”苏明远的目光落在颜旭手中的方案书上,“怎么,旭日科技也想参与示范园区建设?需要我帮忙引荐吗?”
颜旭平静地合上方案书:“不劳苏总费心。”
返程的高铁上,团队成员都沉默着。
李思远突然开口:“颜总,我查过了,那个Profinet-Plus标准,其实就是通天把德国Profibus协议做了个简单封装,加了自己的加密算法。我们的‘昆仑’协议在技术上完全可以替代......”
“问题不在技术上。”周明儒教授缓缓道,他今天特意陪同前来,“标准之争,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竞争。”
老教授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泛黄的文件:“二十年前,我参与过国内第一个工业总线标准的制定。当时我们提出的方案在测试中表现最好,但最后中标的却是一家外资企业的标准。知道为什么吗?”
众人摇头。“那家企业提前半年就开始游说各相关部委,赞助了所有重要的行业会议,还把标准文档翻译成中文免费发放。”周教授叹息,“等我们拿着测试报告去答辩时,发现评审专家人手一本他们的标准白皮书。”
颜旭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厂房,突然问:“制定这个推荐标准的专家委员会,都有哪些人?”
“我查过了。”李芸打开笔记本电脑,“委员会**是清华自动化系的陈教授,他去年刚和通天集团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另外几位专家,要么在通天的技术顾问委员会挂职,要么所在院校接受过通天的捐赠。”
张猛一拳砸在座椅扶手上:“这不就是利益输送吗?”
“话不能这么说。”周教授摇头,“这叫生态建设。通天每年投入数亿资金与高校共建实验室、设立奖学金、赞助科研项目。这些投入,现在开始产生回报了。”
回到北京时已是深夜,办公室却灯火通明。王磊带着技术团队还在测试新的通信模块。看到颜旭等人回来,他兴奋地迎上来:
“颜总,我们改进了‘昆仑’协议的兼容性,现在可以同时支持......”
“暂停吧。”颜旭轻声说,“示范园区的项目,我们没机会了。”
会议室里陷入死一般的寂静。所有人都记得,为了这个项目,他们连续加班三个月,攻克了十几个技术难题。
“为什么?”王磊不敢相信,“我们的方案明明更好!”
颜旭把那份标准指南放在桌上,翻到推荐标准那一页。王磊盯着Profinet-Plus那几个字,脸色渐渐变得苍白。
“就因为这个?”他的声音在发抖,“就因为这个标准,他们连测试的机会都不给我们?”
李思远突然站起来:“我们可以修改协议,兼容Profinet-Plus......”
“然后呢?”颜旭抬头看着他,“用通天的标准,走通天的接口,数据最终流入通天的云平台。那我们和通天的代工厂有什么区别?”
年轻工程师颓然坐下。颜旭走到白板前,画出一个金字塔:“在商业世界里,技术是基础,但标准才是制高点。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通天现在做的,就是用标准筑起一道高墙。”
他在金字塔顶端重重画了一个圈:“而我们,连进入赛场的机会都没有。”
周教授缓缓开口:“我记得,当年华为为了打破通信标准的垄断,花了十几年时间,投入上百亿研发费用,才在国际标准组织获得一席之地。”
“我们等不了十几年。”李芸忧心忡忡,“如果拿不到示范园区的项目,下一轮融资会很困难。投资人都在观望这个标杆项目。”
窗外,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驶过,震得窗户嗡嗡作响。颜旭望着老厂房斑驳的墙壁,第一次感到如此无力。
他曾以为,只要做出最好的产品,就能在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现在他才明白,在既得利益集团构筑的标准高墙面前,个体的技术创新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颜总,”李思远突然说,“我有个同学在工信部下属的标准研究所工作,要不要......”
颜旭摆手打断:“这不是找关系就能解决的问题。”
他拿起那本制作精美的标准指南,轻轻摩挲着封面。这一刻,他不仅看到了眼前的困境,更看到了一个残酷的未来——如果不能在标准层面取得突破,旭日科技永远只能在外围打转,永远无法触及产业的核心。
夜色渐深,团队成员陆续离开。颜旭独自坐在办公室里,面前摊开着示范园区的规划图。那些标注着“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的区块,仿佛都在对他紧闭大门。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导师赵振业的号码:“赵老,我想明白了。我们要参与的,是一场更残酷的战争。”
沈阳重型机械厂的铸造车间里,热浪裹挟着金属粉尘扑面而来。颜旭跟着满头白发的总工程师马国栋穿过轰鸣的生产线,脚下的钢板随着万吨水压机的节奏微微震颤。
“看见那台龙门铣了吗?”马工指着不远处正在加工水轮机转轮的庞然大物,“德国的,十年前买的。就因为它用的西门子通信协议,每次维修都要等德国工程师飞过来,换个模块就要停工半个月。”
颜旭从公文包里取出测试报告:“我们的‘昆仑’协议可以兼容现有设备,同时提供本地化的实时诊断......”
马工摆摆手,示意他关掉检测仪的蜂鸣声:“小伙子,你跟我说实话,你们这个标准,有多少企业在用?”
车间办公室的墙上,挂着马工与历任国家领导人的合影。这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老专家给颜旭倒了杯浓茶:“二十年前,我们就想搞自己的工业总线标准。那时候我在机械部标准所,带着十几个小伙子没日没夜地干,测试数据比国外的还好。结果呢?”他苦笑着指向窗外,“现在满车间还是普罗菲总线。”
三天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实验室。年轻的副教授秦风正在演示他的团队研发的时间敏感网络技术。“颜总你看,我们的TSN调度算法,可以把延迟控制在微秒级。如果用在你们的‘昆仑’协议上......”
实验室的门被推开,系主任陈教授站在门口,脸色凝重:“秦风,我收到通知,下个月的863计划项目评审,你的TSN课题可能需要重新评估。”
秦风愣住了:“陈老师,这个课题我们已经做了三年......”
“我知道。”陈教授瞥了眼颜旭,“但是有人反映,你们在技术路线上与重点扶持的标准存在冲突。”他转向颜旭,“颜总,我理解你们创业的难处,但也要考虑大局。通天集团与我们的联合实验室,每年为系里带来上千万的科研经费。”
回程的车上,秦风送颜旭到校门口。晚风吹动他实验室白大褂的下摆:“颜总,对不起,我可能......”
“我理解。”颜旭握紧他的手,“记住,最好的技术不一定能成为标准,但最好的标准一定要包含最好的技术。”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颜旭的行程表密密麻麻:
周一,上海。在张江高新区的孵化器里,六家专注工业物联网的中小企业负责人挤在会议室里。做传感器的王总开门见山:“颜总,我们小公司经不起折腾。要是跟你们做标准,通天断了我们的芯片供应怎么办?”
颜旭打开笔记本电脑:“这是我们在水电站项目的测试数据。如果采用开放标准,你们的传感器可以直接与控制系统对话,省去中间的数据转换模块......”他在白板上画出系统架构,“每个节点都能省下15%的成本。”
周二,深圳。华强北的电子市场人声鼎沸。在一家专做通信模块的家族企业里,第二代接班人小林总带着颜旭参观生产线:“我父亲做了三十年代工,最遗憾的就是没有自己的技术。但颜总,参与标准制定要投入多少?我们这种小厂......”
财务总监李芸立即接话:“我们可以采用分级投入机制。根据企业规模分摊研发费用,同时按贡献度分配未来的专利收益......”
周三,武汉。在光谷的一家科研院所,退休返聘的刘高工拉着颜旭看他们研发的工业安全加密算法:“小颜啊,我们这套算法在军品上用了十年,从来没出过问题。就是推广太难,那些大厂都要我们交出源代码才肯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