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门槛 (第2/2页)
颜旭仔细翻阅技术文档:“刘工,我们可以把您的算法作为可选加密模块纳入标准。既保证安全性,又不需要交出源码......”
最艰难的一场谈判发生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家咖啡馆里,国内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总监直接摊牌:“颜总,通天给我们开出了条件——如果全面采用他们的标准,前三年设备免费升级。”
颜旭沉默片刻,从包里取出一份文件:“这是上周我们与沈阳重机签订的协议。他们将在新建的智能化车间全面采用‘昆仑’协议。知道为什么吗?”他翻开附录页,“因为我们承诺,所有技术专利由联盟成员共享,而且永不设置技术壁垒。”
对方愣住了:“你们......不要专利费?”
“我们要的是生态。”颜旭在餐巾纸上画出一个同心圆,“核心专利开放,通过技术服务、认证培训和后续升级实现盈利。就像安卓系统,免费开放,但谷歌通过应用商店赚钱。”
深夜的办公室,颜旭对着满墙的企业名单出神。周教授端着保温杯走进来:“听说今天北方动力的谈判又僵住了?”
“他们在观望。”颜旭揉着发胀的太阳穴,“既想摆脱通天的控制,又怕承担风险。”
老教授笑了:“记得我参与制定第一个国家标准时,开了三十多次论证会,吵得最凶的时候,老专家把茶杯都摔了。但现在回头看,正是那些争吵,让最终的标准更加完善。”
他指着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你现在做的,是在编织一张网。每根线都要找到合适的位置,既要能承受拉力,又要保持弹性。”
桌上的手机震动起来,是秦风发来的消息:“颜总,系里同意我们以个人名义参与标准制定。另外,我联系到了另外三所高校的团队,他们都对开放标准感兴趣。”
窗外,黎明前的黑暗正在褪去。颜旭拿起那架紫檀木算盘,这一次,他拨动算珠的手指格外轻柔。
他想起赵振业曾经说过:“做企业是小乘,做产业是大乘。”此刻,他正在经历从小乘到大乘的蜕变——不再仅仅计算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开始谋划整个产业的格局。
在这个过程里,他见过斤斤计较的小企业主,也遇到过胸怀天下的老专家;经历过被拒之门外的冷漠,也收获过志同道合的温暖。每一张名片背后,都是一段故事;每一次握手之间,都藏着无限可能。
当第一缕晨光照进办公室时,颜旭在白板上写下新的一行字:
“开放工业物联网联盟(OpenIndustrialInternetAlliance,OIIA)”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联盟的名称,更是一面旗帜。在这面旗帜下,那些被巨头阴影笼罩的企业,那些怀才不遇的技术专家,那些渴望突破的制造工厂,将找到共同的方向。这条路比技术研发更加艰难,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工信部大楼的会议室里,春日的阳光透过厚重的窗帘缝隙,在红木会议桌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光带。空气里飘着龙井茶的清香,还有打印机刚刚吐出的文件特有的油墨气味。
产业政策司司长李为民推了推眼镜,环顾在座的各位专家和处室负责人:“今天的议题大家都清楚了。关于工业互联网通信协议标准,我们收到了多方意见。“
会议室墙上的投影幕布显示着两份对比图表。左边是通天集团的Profinet-Plus标准架构,右边是旭日科技牵头起草的开放标准草案。
“通天集团提出,应该采用国际主流标准,避免重复建设。“一位年轻干部翻开面前的资料,“他们认为,自主标准可能会导致技术孤岛......“
“技术孤岛?“坐在角落里的赵振业突然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整个会议室安静下来,“我们现在用的这些'国际主流标准',哪个不是别人的孤岛?“
李司长微微颔首:“赵老说得有道理。上周我去调研,沈阳重机的马总给我看了组数据——因为使用国外标准,他们每年要支付巨额技术授权费,而且核心数据都要传到国外的云平台分析。“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窃窃私语。这时,会议室门被轻轻推开,一位工作人员将一份刚收到的文件递给李司长。他快速浏览后,目光在与会者脸上扫过:
“刚刚收到的消息,美国商务部将通天集团列入实体清单,禁止其采购某些高端芯片。“
空气瞬间凝固。一位老专家手中的茶杯盖“啪“地一声落在杯沿上。
“这充分说明,“李司长缓缓放下文件,“在关键基础设施领域,过度依赖任何单一技术路线都存在风险。“
他站起身,走到投影幕布前,手指点在两份标准之间:
“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我们既要鼓励通天集团这样的大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也要扶持像旭日科技这样,在特定领域有'独门绝技'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百花齐放的产业生态。“
他转向在座的标准化研究院院长:“老张,你们在制定标准时,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那些在细分领域深耕的中小企业。标准制定,也应有他们的声音。“
消息传到旭日科技时,颜旭正在地下实验室测试新的通信模块。
周教授举着手机冲下楼梯,激动得白大褂的衣角都在颤抖:“颜总,部里的会议纪要!“
颜旭摘下降噪耳机,接过手机。当他看到“专精特新“四个字时,手指不由自主地收紧,屏幕上顿时出现几道指纹的湿痕。
“这是......“他声音沙哑。
“官方的定调!“周教授眼眶发红,“三十年了,我终于等到这一天!“
实验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年轻的工程师们互相击掌,李思远甚至跳起来碰了碰低矮的天花板。
只有颜旭沉默地走到角落,拿起那架紫檀木算盘。算珠在他指尖轻轻滑动,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是在计算这个转折点的重量。
“颜总,你不高兴吗?“李思远疑惑地问。
“高兴,但更觉得沉重。“颜旭抬头,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的脸,“从现在开始,我们不再只是为自己而战了。“
当晚,赵振业来到旭日科技的办公室。老人没有带随从,只拎着个布包,像是邻里串门。
“老师,您怎么亲自来了?“颜旭连忙迎上去。
赵振业从布包里取出一个档案袋,纸页已经泛黄:“这是我二十年前参与制定'星光计划'时的笔记。那时候,我们也想推动自主标准。“
他翻开一页,指着一行娟秀的字迹:“看这里:'技术可以引进,标准必须自主'。可惜啊,当时条件不成熟。“
颜旭小心地翻看着那些手写笔记,仿佛触摸到一个时代的温度。
“现在时机到了。“赵振业望向窗外,“今天的会议是个信号。上面已经意识到,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
他转向颜旭,目光如炬:“但你记住,官方的认可只是入场券。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你们要证明,自主标准不仅能解决'卡脖子'问题,还要在性能、成本、生态建设上都具有竞争力。“
三天后,颜旭接到通知,参加工信部组织的标准研讨会。
走进会场时,他注意到几个细节:参会名单上,除了通天集团等行业巨头,还出现了十几家中小企业的名字;会议材料中,专门用一章分析了“专精特新“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作用;甚至座位安排上,也不再是按企业规模排序。
会议休息时,一位司局领导特意走到他面前:“颜总,你们提交的技术白皮书,我们请专家评审过了。特别是那个多层加密架构,很有特色。“
颜旭正要详细介绍,领导摆摆手:“不用急着推销。下个月要成立工业通信标准工作组,希望你们能积极参与。“
回公司的路上,颜旭让司机绕道中关村。夕阳下,“中国制造2025“的标语在巨大的广告牌上熠熠生辉。他想起创业之初,在这条街上推销代理产品时,曾经无数次仰望这个标语。
如今,他正在成为这个****的一部分。
办公室里,团队都在等他。颜旭没有立即宣布好消息,而是先问李思远:“如果我们要把'昆仑'协议提升为国家标准,最大的技术瓶颈在哪里?“
“互通性测试。“李思远不假思索,“要保证不同厂家的设备都能稳定通信,需要建立完整的测试认证体系。“
“立即启动测试实验室的建设。“颜旭做出决定,“不管花多少钱。“
周教授若有所思:“这让我想起当年参与制定TD-SCDMA标准时,也是先建了测试中心。没有测试,就没有标准。“
深夜,颜旭独自整理会议资料。手机亮起,是秦风发来的消息:“颜总,学校同意把我们的TSN技术贡献给标准组。系领导说,这是服务国家战略。“
他走到窗前,望着北京的夜空。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春夜里,他感受到了时代的转折——就像春雨渗入泥土,悄无声息,却孕育着万物生长。
这一刻,他手中的算盘变得格外沉重。每一颗算珠,都不再只是计算商业利益,而是在权衡一个产业的未来,一个国家的选择。
他知道,从今往后,每一次技术攻关,每一次标准讨论,都不再是旭日科技自己的事情。他们肩负的,是中国工业互联网自主发展的希望。
夜空中的星光穿过都市的霓虹,微弱却坚定。就像此刻的旭日科技,在巨头的夹缝中,终于看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